川普站在我們這邊嗎

(圖/總統府提供)

世界各國領袖爭相向美國總統川普示好、搏感情,比起前總統蔡英文能讓「川普站在我這一邊」,他們應感到自嘆不如,賴總統更是望塵莫及。

英國倫敦《泰晤士報》日前刊出專訪蔡英文的內容,標題爲「我領導臺灣8年—這是我讓川普站在我這邊的方式」,蔡回憶跟川普團隊第一任期的互動,雙方國安團隊成員以「密切、頻繁且清晰」的溝通互動,建立良好的聯繫基礎,並在經濟、教育及文化取得實質進展。

政治人物宣揚、吹捧自己的政績理所當然,但過度操作只會適得其反,徒留笑柄,一位退休資深外交官就以「不可思議的『膨風』」形容《泰晤士報》的報導;前民進黨立委林濁水在臉書貼文挖苦,「言下之意,蔡英文具備顯然連舉世羨慕的外交家季辛吉,都根本做不到的手腕。」

場景回到2016年12月2日,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與蔡英文通話,此一史無前例的電話交談毫無疑問造就了蔡英文最重要的外交突破,川普也被形塑爲「對臺灣最友善的美國總統」,間接導致了民進黨在2020年美國大選「押寶」川普連任,也爲此付出慘痛代價。

蔡英文避而不談的是,川普於2017年2月9日與習近平的第一次通話中承諾,他不會再接臺灣電話,以及美國將奉行一箇中國政策;川普緊接著於4月27日在白宮告訴記者,他不準備跟蔡英文再通一次電話。在此之前,蔡英文在接受路透專訪時表示,不排除會再與川普直接通電話。

不能否認川蔡通話的歷史性意義,但美中臺三邊關係不會定格在2016年12月曇花一現的片刻。川普以「筆尖大」形容臺灣,告訴前國家安全顧問波頓,「我永遠不想聽到你們談論臺灣、香港或維吾爾人」,這種對臺灣冷淡、輕視的態度直到今天再度回到白宮並未改變。

從宏觀的角度,川蔡通話的歷史定位不是能由蔡英文主觀認定,「川普站在我這一邊」的說法更是仍待商榷。

蔡英文在訪談中傳達的訊息也是從狹隘、自我感覺良好的意識出發,她表示,臺灣在2019年創亞洲先例同性婚姻合法化,這是得來不易的成就,「我真是爲臺灣人民感到驕傲」。殊不知,川普元月20日就職後,第一個開鍘的就是聯邦政府的「多元化、公平與包容(DEI)」計劃;日前更籤署行政命令,禁止跨性別女性參加女子體育賽事,蔡英文與川普顯然並不站在同一邊。

蔡英文以與川普通話照亮自己,卻襯托出賴清德政府迄今無法與川普政府建立有效溝通管道的窘境,不但川普與臺灣領導人通話早已成爲絕響,雙方在工作階層的溝通也無頭緒。產學界人士指出,由於缺乏溝通管道,賴政府甚至無法掌握川普的真正意圖,遑論有效因應,目前只能採取拖延戰術,察言觀色,百般迎合川普的需求,表現荒腔走板。

賴清德的對外關係堅持蔡英文路線,但沒有蔡的際遇與外交事務的經驗,再加上川普2.0的變數,如何突破困局,民進黨政府總不能束手無策,永遠沉溺在川普曾站在我們這一邊的美好歲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