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城時評】知名樂隊買衣服表演後退貨,是把投機凌駕於體面之上

臺前勁歌熱舞,臺後“原裝”退貨。全網直播、衆目睽睽,被抓包曝曬,着實尷尬至極。五條人樂隊,並非無名之輩,而是在內地搖滾圈內頗有地位。如此大咖,竟也玩起了此等摳唆算計,未免有些自降身份了。此事鬧大之後,造型師迅速出面、道歉認責,大有“背下一切”的架勢。就直覺而言,大牌藝人當然不會吝嗇這點衣服錢。只不過,娛樂行業背後的產業鏈千頭萬緒,渾水摸魚、跑冒滴漏在所難免,此番“演出後退貨事件”,大致就是源出於此。

相較於甲方支付給五條人的出場費,區區幾千元的服裝花費,可謂微不足道。然而需要說明的是,此類演藝經濟背後,往往涉及一系列具體的分工,利益再分配的過程極其複雜。以演出服爲例,有些是節目組提供,有些是藝人自帶。之於前者,有可能存在將“服化道”(指影視劇中人物造型設計,包括服裝設計、化妝造型等)外包採購的情況。而就後者來說,也有藝人私服、品牌贊助、經紀公司提供之分——總的來說,並不缺衣服,也不缺置裝費,只是會有人鑽漏洞謀私利罷了。

事實上,很多藝人的演出服是借來的,由節目組借、造型團隊借,抑或是經紀公司借。此次五條人樂隊的造型師,最初是想找該品牌的店方溝通借衣服,未能如願後才下單購買。一般來說,這種借衣被拒的情況並不多見,品牌服飾出於營銷宣傳的考慮,基本都會積極配合出借演出服……久而久之,這似乎形成了某種行業默契,即通過借衣等操作,把預算中的置裝費省下來,繼而轉化爲造型團隊的淨收入。

令人奇怪的是,置裝費明明已經安排在那裡,但就是被默認“不需要用”“不想被用”。在這種思維定式與職業習慣下,某些造型師才動起了“衣服表演後退貨”的歪心思。說到底,這並不是“七天無理由退貨”這一制度本身存在問題,而是演藝行業“服化道”利益鏈水太深,極致的成本控制、逐利衝動,使得投機凌駕於體面之上。

作者 然玉

責任編輯 何丹 陳潔

責任校對 羅秋旭

主編 武熙智

終審 編委 李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