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逛巴扎

新華社北京3月14日電 3月14日,《新華每日電訊》“新華走筆”專欄發表記者丁建剛、白志強、古扎麗努爾·塔依爾江撰寫的文章《春日逛巴扎》。

立春過後,南疆和田暖意漸濃,趕巴扎(集市)的人也越來越多。

伊裡其鄉的巴扎,是和田附近最大的集市,佔地足有65畝,每逢週日如磁石般吸引着四方來客,日均客流逾3萬人次。

距巴扎尚有兩公里,柏油路上已是車流如織。滿載貨物的車輛首尾相接,朝着巴扎入口方向涌去。

我上次逛南疆巴扎,大概是十一二年前,記憶已漸模糊,只記得集市門口密密麻麻停滿了毛驢和馬車。隨着塵土揚起,糞便的刺鼻與食物的馥郁,混合的氣味直往鼻腔裡鑽。

如今,昔日的驢馬檔口已變身爲現代化停車場。地面經過硬化處理,巴扎被合理劃分爲美食區、服飾區等多個功能區,原先的手動支帳也被大型頂棚所取代,一派完全現代化的集市風貌。

巴扎裡商品的豐富程度,也毫不遜色於城市裡的超市。就拿水果種類來說。以往在冬季難得一見的水果,如今也紛紛在巴扎亮相。滿載草莓、菠蘿、楊桃等水果的推車,在熙熙攘攘的巴扎中隨處可見。

“媽媽,能給我買個楊桃嗎?我沒吃過楊桃。”一個小孩對着媽媽講,聽到這句話的商販立馬吆喝起來。

雖然添了不少新玩意兒,但骨子裡還是老巴扎,保持着獨有的社會、文化韻味。

巴扎裡的商品定價充分考慮了村民的消費能力。“十元一件。”艾合買提江·艾爾肯的服飾攤位上,帶有龍圖案的衛衣不斷被顧客問價。這裡最貴的衣服也不超過30元。但這並不影響收益,一天的巴扎日下來,艾合買提江能掙500元錢,加上附近的巴扎他也串場,一週下來能掙2000多元。據市場管理員介紹,這座巴扎有500個固定攤位,700個流動攤位,爲當地鄉村經濟注入了強勁動力。

“趕巴扎”滿足着村民們娛樂、會親訪友的情感需求。一到巴扎日,附近鄉鎮的男女老少便成羣結伴往巴扎趕,有人忙着購物,有人忙着見朋友,即便不買東西的人也要揹着手轉上幾圈。在巴扎,經常能看到這樣的場景:老人騎着小型電動三輪車在其中游走,要是碰到賣饢的老夥計,就會半路剎車,遞上一支菸,聊上幾句,有時則索性把車停在向陽的牆根下,眯起眼睛打量往來如梭的人流。

麥提託合提·麥提肉孜自20歲起就在巴扎擺攤賣菜,如今已年過七旬。歲月在他臉上刻下了深深的皺紋,身體佝僂,步履蹣跚,但這並未阻止他每週日準時前往巴扎。

當被問及爲何如此喜愛逛巴扎,麥提託合提反覆說道:“誰都能來,可以賣,也可以買。”言語間雖未能道盡內心對巴扎的依戀,卻已描摹出他心底的巴扎圖景。

“巴扎”一詞原意爲“大門前邊的事情”,形象地展現出這種集市的開放性特徵——農民將自家生產的農牧產品帶到巴扎,通過以物易物的方式換取生產生活必需品。這種模式不僅構建起有形的交易場所,更在商品交換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場域:人們在此傳遞地域信息、交流情感體驗,使巴扎超越了單純的市場功能,成爲維繫社會關係、傳承文化記憶的重要載體。

如今,現代化商品逐漸取代了巴扎裡的傳統手工藝品,新事物不斷涌入,舊事物悄然遠去。但只要巷子裡烤肉的香氣依舊瀰漫,攤主的吆喝聲依舊響亮,熟人碰面時的寒暄依舊熱絡,人們趕巴扎的腳步,便永遠不會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