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俗煥新 文化入心

徐昳清 徐嘉偉

仲春時節,草木蔓發,中國多地迎來以“春日”爲主題的文化活動熱潮。

千百年前,古人在春日折柳簪花、踏青野遊,溫酒對歌;如今,現代人依然延續着這份春趣,體驗農時、賞花采茶、品味春信……這不只是天氣轉暖後的出門走走,更是刻在骨子裡的文化基因的延續。

現代生活重塑了春日活動的樣貌,人們賞春、玩春的方式也已悄然變化。在這些新潮的春日活動中,蘊藏着哪些傳統文化的影子?深植血脈的文化基因,正以何種方式續寫當代生活的精神圖譜?

田間新犁破春泥

“嘿喲——嘿喲——”4名身着絳紅藏袍的青壯年,吆喝着將頭系哈達的耕牛趕入田中,耕牛奮蹄向前,犁具翻起沉睡一冬的土地;婦女們齊唱祈願歌,將種子深埋沃土之中。在春寒料峭的高原上,青海省貴德縣拉西瓦鎮2025年傳統春耕文化節就此拉開帷幕。

“新春第一犁”的儀式,承載着農民對豐收的期待,正式開啓新一年的農事征程。隨後,現代化農具隨着機械的轟鳴聲進入田間。翻涌的泥土中,是古老農耕文化與現代農業科技的交響。

農爲邦本,本固邦寧。農耕文化的傳承實踐不僅在各地的春耕節上,還走進了課堂和人們的休閒生活。不少學校將勞作體驗作爲春日特色課程,也有家長自發帶孩子走進田間地頭,感受農耕文化的魅力。

“開耕啦——”一羣五六歲的孩子敲響春天的第一聲鑼,親身體驗開墾、播種的過程。浙江省寧波市君麟府幼兒園副園長毛麗娜表示,設置“開耕節”活動,是爲了讓孩子們在體驗傳統農耕文化的過程中,感受植物生長的力量,體會節氣和生活的緊密聯繫。

“春天到了,想讓孩子感受下老祖先的文化和智慧,看到美好生活背後需要付出艱辛的勞動。”家住廣東省東莞市的吳女士驅車帶着孩子回到城郊老家,參與稻田勞作,瞭解“春種一粒粟”的重要性。

如同《禮記》所述,“孟春之月,盛德在木”,人們在敬畏自然中構建起特有的生命觀。

在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2025非遺製茶大會舉辦“驚蟄喊山祭茶聖”活動,綠茶製作技藝(紫筍茶製作技藝)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鄭福年、綠茶製作技藝(碧螺春製作技藝)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施躍文引領茶人喊山,寓意催茶發芽、祈願豐收。

在福建省武夷山市天心永樂禪寺,人們一起用當地方言“喊山祭茶”,這是武夷巖茶(大紅袍)製作流程的重要部分。古老儀式背後亙古不變的是人們對收穫的祈禱和期待。武夷山一家茶葉公司負責人李睿介紹:“每年茶發芽後就要開始喊山,祈盼好天氣,茶季順順利利!”

舌尖美味傳春信

“咬春”是古老的春日食俗,既是爲了嚐鮮品味,也有滋補身體的說法。醃篤鮮、香椿炒雞蛋、薺菜鱈魚羹、上湯草頭這些時令菜,帶着古時流傳下來的春信,進入了千家萬戶的餐桌。

春筍之鮮,藏着古人“嚐鮮趁早”的智慧;薺菜清甜,一如《詩經》裡“其甘如薺”的比喻;香椿蘊時,正應了諺語中“穀雨前椿芽如金”的採擷之道。

除了常見的時令菜,各地還會用當地獨有的方式“咬”住春天:貴州省納雍縣總溪河景區舉辦“咬春烙鍋宴”,山間的櫻桃花苞、野菜、洋芋配上臘肉,煨出一鍋山野春味;漁港破冰開海時,山東省東營市墾利區開啓了“開凌梭美食節”,現撈的梭魚直接烹煮,化作舌尖上的一縷鮮甜;雲南省昆明市的菜市場裡,金雀花、棠梨花等可食用鮮花與瓜果同擺,雲南大學食堂專門開設了玫瑰宴,“吃花”習俗在彩雲之南經久不衰……

在社交媒體平臺小紅書上,“#我家的春天真好吃#”話題活動,獲得超4億次瀏覽量和170餘萬討論量,天南地北的用戶們自發總結髮出各自家鄉的美食圖譜,或是自制的創新菜譜——春筍豆腐煲、春筍燉雪菜、清脆馬蹄蘆筍等,既結合了自古流傳的春季時鮮菜,也符合當下年輕人追求健康飲食的習慣。一位名爲“洛洛醬在廚房”的博主寫道:“餐桌上的春天萬物生長,可以吃出蓬勃的生命力。”

春菜除了端上餐桌、躍入屏幕,還激發了人們野炊的興趣。北京妙峰山谷山村景區推出春日宴活動,組織遊客採摘野菜,並在當地師傅的指導下製作炸排叉、米花糖等鄉野美食。

浸潤着泥土氣的春味,正以新的方式帶來千年前的春信。人們品味的不僅是時令的鮮嫩,更是深藏心底的春日眷戀。

華裳輕舞映春色

“暮春者,春服既成”,古人以新衣迎春寄託祛邪納吉的願景。如今,漢服與現代設計碰撞,年輕人身着改良春衫踏青賞花,既是對傳統美學的傳承,亦融合了國潮特色,讓傳統文化融入日常生活。古代服飾從博物館走向生活,成爲春日裡流動的文化景觀。

在四川省成都市舉辦的“花朝霓裳·錦繡春行”春日文旅活動上,市民遊客穿着漢服踏青賞花,沉浸式體驗非遺市集、中醫藥文化;上海靜安區大寧公園以“花朝春時,香郁良辰”爲主題,以鬱金香、櫻花、海棠、白玉蘭的天然花期作序,借十二花神華服巡遊,展示古風國韻;湖南長沙在世界之窗建造百畝牡丹花海,將電視劇《國色芳華》從熒屏搬到現實,人們紛紛身着唐風服飾打卡拍照;位於湖北武漢的東湖風景區推出了水陸賞櫻遊線,遊客身着各式傳統服飾,沿着《楚辭》裡的滄浪亭、行吟閣體驗荊楚春意。

漢服愛好者們在春天的背景板上“盡情創作”,不僅在造型上改造得更輕便,還根據不同花的配色搭配服飾,油菜花配嫩黃,櫻花配霞粉。

在社交媒體平臺微博上,“#春日踏春漢服#”話題下有超過1.7萬條討論帖;小紅書上的一則“春日唐風”漢服拍照帖獲得2.7萬次點贊。來自加拿大的遊客吉米說:“最讓我震驚的是有如此多喜歡打扮和拍照的中國人,大家都穿着漢服。加拿大的春天也有很多花和樹,但是沒有這麼熱鬧的景象。”

“春”也是文藝作品的重要創作素材和靈感來源。在浙江湖州大劇院,著名舞者楊麗萍的新編現代舞劇《春之祭》上演,以東方肢體美學展現世界經典,融合藏族舞蹈、祭祀傳統,闡釋中華文明觀中的生長和輪迴;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央美學生爲參加“春春江江花花月月”夜遊活動的參與者繪製花鈿,有觀衆在線上直播的彈幕裡留言說,這就是現代版的“蘭亭雅集”;在國家大劇院,上海崑劇團重演經典劇目《牡丹亭》,演員身着精美的蘇繡戲服,通過悠揚的唱腔和細膩的表演,再現杜麗娘的“遊園驚夢”,傳遞那份百餘年前的美好情感。

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在田間地頭邊,在舌尖味蕾上,在衣衫翩翩中,在恪守根基與破界生長之間。“天地革而四時成”,在守正創新中,人們迎接着又一個春天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