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低空域到外太空 海空飛彈多重攔截

薩德系統的TPY-2雷達具有3000公里的探測範圍。(摘自雷神公司)

現代防空不僅要防飛機還要防飛彈,而且後者的重要性正與日俱增,美、俄、中均絞盡腦汁構思,甚至不惜打破核子時代的「互相保證毀滅規則」,反而升高全球的緊張氣氛。

1944年9月8日,倫敦遭到V2火箭的轟炸,這是人類戰爭史上第一次彈道飛彈的實戰。由於完全無法攔截,相比於實際的破壞,V2對民衆的心理打擊更爲巨大。事實上,這種困境時至今日也並未化解,目前的飛彈防禦(Missile Defense),主要是拿飛彈去擊落另一枚飛彈,難度之高可想而知。

1984年,美國總統雷根(Ronald Reagan)提出先期戰略防衛(Strategic Defense Initiative,簡稱SDI),提出從低空域、中空域、外太空的分層防衛系統,以確保美國的安全。由於其中的「外太空防衛」部分,設想在人造衛星上安裝高能雷射武器,以擊落來襲的彈道飛彈,常被暱稱爲「星際大戰計劃」。

然而經過8年的研發,SDI僅有愛國者3型的前身「增程攔截技術」(ERINT)初有小成,其他雷射武器、電磁砲武器仍困難重重,於是在1992年柯林頓(Bill Clinton)執政後,改爲以防空飛彈爲核心,多區域、多空層的防禦計劃,分別是「戰區飛彈防禦」(Theater Missile Defense System,簡稱TMD)、神盾飛彈防禦(Aegis Ballistic Missile Defense,簡稱ABMD)、與最末端的愛國者3型飛彈。

戰區飛彈防禦(TMD):戰區飛彈防禦的最終成果,就是終端高空防禦飛彈,或稱薩德反飛彈系統(THAAD),全系統包括4個主要部件:攔截器(飛彈本體)、運載器(發射車臺)、探測雷達和火控系統。

攔截器全長6.2公尺,直徑40公分,全重662公斤,採用單級固態火箭,極速達到8馬赫,才能追上上升階段的彈道飛彈。由於攔截高度達到150公里,此處空氣過於稀薄,只能採用密集噴氣口與向量噴嘴來控制方向,這樣的設計前所未有,研發期間遇到相當多的困難,直到2006年後才完成研發。

運載器是4軸16輪機動戰術卡車(HEMTT),可攜帶8具發射單元,在發射之後,需要長達30分鐘才能重新裝填。

探測雷達是AN/TPY-2型X波段相控陣雷達,外型像個巨大的貨櫃,雷達面積達到9.2平方公尺,具有2.5萬個雷達發射單元,可探測870至3000公里範圍內的各種目標,當然包括敵方飛彈,可以偵測飛彈剛發射的上升階段,或是回落時的終端階段。

目前美國已在全球各地部署了7座THAAD系統或是相關的雷達,位在關島、韓國、以色列、沙烏地阿拉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土耳其等地。

神盾飛彈防禦ABMD:1996年臺海飛彈危機期間,美國政府派了2支航艦戰鬥羣前來臺灣海峽巡弋,其中最重要的角色倒還不是航空母艦,而是與之隨行的神盾巡洋艦。據說當年碉堡山號巡洋艦(CG-52,USS Bunker Hill)的相控陣雷達可以持續觀測大陸東風飛彈的飛行軌跡,證明神盾艦的SPY-1D雷達具備追蹤彈道飛彈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