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影公關變監製 王師40歲纔看懂侯孝賢

「牽猴子」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創辦人王師因促成電影「看見臺灣」與「返校」大賣,被稱爲「國片推手」,日前他應邀錄製中央社Podcast「空中小客廳」,分享國片轉型關鍵。(圖/ 中央社)

與李烈共創「牽猴子」電影行銷團隊的王師,入行20年,從新聞公關熬成掌握全局的監製,他40歲才補課臺灣新電影,如名導侯孝賢早期作品,「原來當年看不懂」。王師錄製中央社Podcast「空中小客廳」,分享國片轉型關鍵。

文言文的散文選集「古文觀止」是王師高中課外讀物,上大學後,他把時間消磨在文青集散地「挪威的森林」與「海邊的卡夫卡」2間咖啡館,開啓對藝術電影的探索,誤打誤撞摸清自己個性「好惡分明」,「我這輩子沒辦法做一份不喜歡的工作。」這是王師捨棄工商管理背景,投入電影業的起點。

然而,第一個折磨王師的關卡,竟是他極有自信的文字應用——撰寫新聞稿,縱然老闆手把手教他「發稿不是寫詩」,王師仍闖了禍被資深大報記者嗆不適任,他硬着頭皮回嘴,「哪天你離開了,我都還在。」王師自嘲死皮賴臉才撐過最痛苦的黑暗時光,日後他有所體悟,「當熱情大到某種程度,可以帶你穿越撞牆期」。

公關、企劃、宣傳、行銷與發行,這些職務王師全都經歷了一輪,「在30歲左右,大家會思考前途問題。」王師引述香港電影工作者的感嘆,「做這行是斷六親」。不但無法賺大錢,沒有明確升遷管道,發展路徑隨機且模糊,必須不斷摸石頭過河,還得思考會不會影響父母親。王師33歲剛當老闆時,就曾在凌晨2時收到臉書陌生帳號傳來懇求訊息,「你好,我是xxx的媽媽,你可不可以別讓他再這麼辛苦了?」

別人眼中,王師像電影圈中樂透彩的幸運兒,2003年有文創圈前輩馬天宗(現爲好丘所屬集團中子創新事業羣總經理)引入行,2011年又遇上知名製片李烈賞識,見面2次就認定他爲開公司的合作對象,「如果有天我領到金馬終身成就獎,再開口問她爲什麼選我?」

幸運之神的眷顧,在2013年與2014年間,因羣衆募資而能舉辦戶外放映會的紀錄片「看見臺灣」達到高峰,它創造2億元的票房,拿下金馬獎,王師直言,「我不認爲未來還能創造出票房超越『看見臺灣』的紀錄片」。

在IP(智慧財產權)創作蔚爲風尚的時機點,王師成功發行連結電玩的電影「返校」,他發現年輕人面臨的傳播環境與生命體驗,與自己這代很不同,「以前覺得每10年換世代,現在可能要縮短爲3年」。

數位科技改變傳播模式,小學生透過手機吸收資訊,偏好短的內容,追求最快速立即的刺激,王師認爲,不可能要求他們理解各時代的歷史縱深,他以強調寫實的臺灣新電影爲例,「這是需要美學素養,或累積一定的人生歷練,才能欣賞的電影類型」。

王師坦言,自己也是40歲後纔開始慢慢補課侯孝賢或楊德昌早期的作品,如「恐怖份子」與「一一」,「看得時候我非常感動,內心產生愧疚感,原來當年我看不懂,或者認爲與我無關。」童年景象重現眼前,王師發現那是隻有透過電影才能記錄下的時代風貌,「原來這些故事如此深沉與細膩,對應到生命某階段的心境與成長」。

而導演魏德聖所製作的「海角7號」,給王師的震撼則是,「臺灣終於有導演願意把故事講清楚了」。常民的生活拍成電影,國外叫「落水狗翻身underdog」,自稱「工商型文藝青年」的王師,則樂於把藝術當生意,「做通俗電影能產生影響力,不是把品味強加別人身上,不然我當觀衆就好了」。

提起國片,王師認爲有些作品與臺灣人生命經驗脫節,「連左鄰右舍與爸媽都看不懂,那你真的要檢討自己」。臺灣有了經濟成就與逐漸拓展的外交空間後,「自我身分認同影響我們是不是能夠講好屬於臺灣人的故事」。王師指出,與土地有更強烈的連結,先打動自己人,纔有機會打動國際。

80年代與90年代,電影在人民生活中的意義是什麼?建立電影產業鏈的第一步,臺灣應該先做?未來中型電影真的會消失嗎?這些內容將在19日「空中小客廳」(https://reurl.cc/YX8vgD)播出,或可上中央社YouTube觀看全影音專訪(https://youtu.be/TjVcY626G54)。

中央社Podcast頻道「中央社好POD」除了既有的每週3個節目「文化普拉斯」、「特派談新事」、「空中小客廳」外,在4月起推出由知名作家劉克襄所主持的「搭火車回臺灣」共12集,於每月的第1個週六上架。(編輯:張芷瑄)111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