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海權論看中國的航母
(圖/新華社)
近期福建艦第一次出海測試,再度引起西方國家側目。從2012年9月中國第一艘航母遼寧艦成軍以至今,短短的12年走完了美國海軍百年航母的發展歷程,實屬不易。
海軍戰略有四種屬性:第一,海軍戰略從屬於地緣政治。第二,海軍戰略屬性是相對、而非絕對的。第三,海軍戰略需要漫長時間的孕育與養成。第四,海軍戰略無法單獨存在,而必須從屬於國家戰略。
由於每個國家的地理位置都不相同,因此,其對海軍的需求和使用也不相同。馬漢(Alfred Thayer Mahan)的絕對海權論(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 1660-1783)是寫給美國的;柯白(Julian Corbett)的有限海權論(Some Principles of Maritime Strategy)道出英國稱霸海洋的秘訣;卡斯特(Raoul Castex)則認爲海軍戰略必須從屬於國家戰略(Theories Strategiques)。相對於馬漢、柯白、卡斯特,中國版的「海權論」又是什麼呢?
可以看出來,每個國家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其海軍戰略。例如美國是個孤立於歐亞大陸的「大陸型海島國家」,其對主流世界(歐亞大陸)的聯繫只能依賴海洋,除非美國自甘僅僅作爲美洲區域強權,否則就必須以艦隊強勢介入,這是馬漢所告訴美國應做的事情。
這種相對性表現在許多方面,最出名的就是「航行自由」。就在20多年前,西太平洋可說是美國的內海,如今只能搞航行自由補破網;而解放軍艦隊也「來而不往非禮也」,跑去阿拉斯加甚或美國西岸巡視。
中國地理位置同時面對海洋與陸地,很明顯可以看出來,中國不可能放棄海洋的,而且以中國人堅忍不拔不屈不撓的民族性格,簡直太適應海洋的不確定性了。
大陸不再以軍事武力作爲統一手段,而從戰略上完成統一任務,這就是1979年1月1日葉劍英發布的第五次《告臺灣同胞書》,自此展開和平統一的進程,乃至於今。以遼寧艦和山東艦爲例,這兩艘常規動力航母完全就是爲了未來的統一戰爭而建,一艘部署本島東北面,一艘部署東南面,其目的是爲牽制美海軍雙航母。在許多狀況中,牽制戰往往比決戰更重要,因爲牽制的目標是爲遲滯與消耗美軍航母,使其無法投入到決戰戰場(兩棲登陸)。遼寧艦與山東艦能做到牽制,就已經達成任務了。
以山東艦爲例,這艘和遼寧艦同級的航母曾於2023年3月在南海訓練,之後逕赴西太平洋巡邏,接着長途奔襲到關島外海400公里附近,然後再回到鵝鑾鼻東南約120海浬,連續40天左右沒有靠港。山東號僅僅是1艘常規動力航母,其戰力令人吃驚。
其次,中國經營海洋是以海洋絲路戰略(Strategy on Belt)爲基本思想,艦隊主要任務則是保障海上絲路利益。從這個觀點來看,2008年底開始的亞丁灣護航任務的本質就很清楚了。除了執行聯合國決議打擊海盜、保護船隻安全之外,更深層的意義是探索並經營從大陸到歐洲的海上絲路,這是一條超過1400年的古老航線。
在亞歐絲路(南海航線)的基礎之上,沿着中國對外貿易路線展開東海航線規劃,至今已開通116條航線,達43個國家、131個港口。「一帶一路」戰略既已開展,就更殷切得到海軍所提供的航行安全支援,航母當然是首選。
以目前解放軍所擁有的3艘航母遼寧艦、山東艦、福建艦來看,前兩艘明顯針對臺灣、且其載油量大概就是1個月左右,無法像核動力航母一樣全世界跑,自然不能指望這兩艦跑到更遠的地方。但是,這兩艦卻可能嘗試走幾遍南海與東海航線,以增加航行經驗、熟悉航路,爲日後的核動力航母提供經驗。
中國絕對需要航母,主要目的就是爲收回臺灣、以及保障海上絲路安全,這是中國版的「海權論」。(作者爲臺灣國際戰略學會研究員,法國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