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來拏雲志,又使人間第一流|小米15系列“超越自我”初心不改

前言:

對於米粉來說,壞消息是小米15系列居然不是“第四代驍龍8”旗艦處理器的首發機型,好消息是驍龍年度旗艦處理器改名爲“驍龍8 Elite”(正式稱謂是“驍龍8至尊版移動平臺”)了,而它的首發機型是小米15系列……

抖個機靈,也無傷大雅。作爲小米的年度正序更迭的旗艦機型,小米15系列必定是要首發高通驍龍的年度正序更迭的旗艦處理器平臺的,這都是多少年的慣例了,甚至可以叫“規矩”。實際上,爲了讓這種首發的熱度顯得不那麼具有攻擊性,友商們在更早的時候就以堆料近乎無懈可擊的方式推出了同代天璣旗艦平臺機型,但顯然還是沒能真正蓋過或影響小米15系列的熱度。市場很誠實,姑且不從純粹的技術層面去討論,單單是驍龍新旗艦的受衆魅力,還是優勢很明確。

只能說,小米與高通多年的深度合作,有開花就有結果,一切還是按照既定的方式在運行。

不過,也不是說沒有“反常”的情況。實際上,小米15系列作爲驍龍8至尊版的首發旗艦,居然在前期宣傳上“一直很安靜”,直到前幾日臨到發佈了纔開始雷霆出擊,這種變化在一定程度上有“營銷奇招”的味道,也是有趣。此前,在10月24日程序員節這天,雷軍發文稱:“過去5年,小米發生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變化。今天,迎來了新的起點。”這新的起點,之於Xiaomi HyperOS 2系統,之於小米SU7 Ultra汽車,也之於小米15系列。

應該說,小米15系列在2024年金秋十月的發佈,纔算真正把2025年手機戰場的序幕拉開了。有意思的是,前年小米13系列早早登場,但也比不上去年小米14系列的“秋來早”,而如今小米15日系卻又比前作晚了幾天,無形中還是有“穩節奏”的味道。的確,這些年驍龍旗艦平臺的年度發佈週期越來越提前,也促成了小米數字旗艦系列的越來越提前,其中的客觀因素是多樣化和複雜化的,在小米的角度來講,被動和主動地接受和把控這一勢頭,本身就是考驗自己技術信念與市場閱讀能力的必然。

時間能沉澱一切,也能激發一切。從小米15系列的身上,我們再次看到小米會在2025年裡完成從“懂用戶”到“尊重用戶”的躍升——恰如小米14系列在2024年裡實現“新質產品力”的蛻變一樣。況且,和小米14系列(包括更早的小米13系列)一樣,小米15系列也繼續完成着一個使命,就是告訴大衆:玩小屏旗艦,還得看小米。

時間又是一個很奇妙的物質,你越覺得珍貴,它流逝得越快。轉眼又是一年,整個2023年如幻似煙,與2022年不同的是,它不僅對誰而言都是一場意義非常的歷練,更因爲昔日強悍的對手的歸來,而變得更加競爭激烈。而對於每個廠商來說,“按部就班”地展開新機佈局,已經變成一件非常考驗自身產業端協調能力的事。難則難矣,小米就是小米,幹就完了。

國慶假期後的第一天,小米的高層就頻繁在社交媒體上提到“10月會非常精彩”,而業內也表示“彆着急,這次小米15系列非常有看點”。所以,今日我們的確看到了這份“很強的精彩”所言不虛。其實,衆人很難想象,小米是做了多不易和多周全的準備,才緊鑼密鼓地在高通驍龍技術峰會結束後不久,就推出自己搭載全新驍龍8至尊版平臺的年度數字旗艦——依舊是我們熟悉的“全球首發”形式。不過,相對於去年的小米14系列,小米15系列的“首發準備期”還是充裕了些許,也讓衆人多等了幾天。

細節見真章,老規矩,我們本篇的重點還是圍繞小米15 Pro來展開。但如前文所述,今年的小米15標準版依舊充滿吸引力,尤其是在面對各家都開始進軍“小屏旗艦”領域的時候,這種“守王座”的主觀態度會催發更大的客觀競爭潛力。現在開聊!

編者按:配置的全面升級,小米對於自己的數字旗艦有着非常大的堆料決心。實際上,從第一眼的認知來看,小米15系列最讓人能夠感知的變化,是機身纖薄的前提下,電池容量有了巨大提升。在此基礎上,從驍龍8至尊版移動平臺到LEICA VARIO-SUMMILUX影像系統,再到HyperOS 2.0,一切體驗纔有了持續強續航的感知過程。

同時,小米15標準版的尺寸比小米14標準版進一步減小,這其中,除了電池技術的“增效不增尺寸”,出色的屏幕方案也功不可沒。比如,標準版的小米數字旗艦,第一次超過5000mAh,而Pro版的機型也是史上首次超過6000mAh電池配置。

兩款機型在配置細節上的區別,主要集中在潛望式長焦使用、更大的屏幕尺寸等方面。換句話說,小米15的技術誠意的確有“全面Pro級體驗”的味道,不僅是橫向比較勝過友商同檔次機型,即便是與自家小米15 Pro比較,也有充足的引人入勝之感。

01

小米的穩健和年輕的初心,很強很強

雷軍又說(爲什麼要用又呢,瞭解雷總的人,都會心一笑),“這次小米15系列很強很強”,其實,每一代小米數字旗艦,都“很強很強”。這倒不是調侃,十幾年走來,歷代旗艦手機絕大多數都足以支撐起雷軍的自信,並以此夯實出一種“永遠年輕地奮鬥在路上的初心”。或者說,雷軍的自信,也是本篇主題那句“從來拏雲志,又使人間第一流”的更深層詮釋。

既然要“很強很強”,那還是要從最基礎的邏輯開始聊起:性能平臺。

從12月提前到11月,再從11月提前到10月,這些年高通的驍龍技術峰會就是一聲聲緊迫急切的號角,隨市而動,到底是英雄造時勢還是時勢造英雄,似乎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終端機型的表現,纔是用戶真正能感知的,這也是小米這樣的品牌打造產品力的根本。

和2022年不同的是,2023年高通的旗艦就是第二代驍龍8這一款,並沒有往常的“Plus”版本(所謂第二代驍龍8領先版並非此定義)。一方面,第二代驍龍8本身一開始就處於一種完善的狀態,另一方面,綜合算力和性能已經處於裝載機型的“長木條”位置,沒必要用“Plus”版本來“修補遺憾”,更沒必要由此來佔用廠商的機型資源,反而攤薄競爭力。所以,“屬於2024年”的第三代驍龍8平臺的推出,從市場邏輯和技術邏輯來講,給各家的技術融合時間是更加充足的,也是能夠讓各家獲得更多專注打磨空間的。這,正是去年我們說“作爲首發第三代驍龍8平臺的旗艦機型,小米14系列自然也受益於此”的理由。

很多人都清楚,跟着驍龍旗艦平臺的節奏,這幾年是一年比一年提前進入“新的廝殺”,而現在,11月的檯曆還沒翻開,2024年的戰役已經開始了(或者說,纔算“真正開始”)。去年我們在聊小米14系列的時候就調侃過:“提前提前再提前,以後會不會每次都從10月份就開始‘挑事兒’,就看高通驍龍旗艦平臺的‘出閣期’幾何”。一語言中,這“以後”已經連續兩年應驗了。

不過,從媒體觀察的角度來說,我們不覺得這是一件絕對的好事——有時候廠商也在這種節奏裡被迫推新,甚至會影響到它們本來成體系的前後代系銜接節奏。這不僅是市場的飽和度消化問題,也是能不能精雕細琢的問題。

現在,“屬於2025年”的第四代驍龍8旗艦平臺——準確說,叫驍龍8至尊版旗艦平臺(驍龍8 Elite),從本身的產品力和市場佈局思路上,之於高通,之於小米,亦是如此。

獨屬於自己的新特點?那當然就更多了。單單一個“Elite”的新名字,就足夠聊一篇。

在幾天前的高通峰會上,我們已經很明確地理解了高通新款旗艦芯片名爲“Snapdragon Elite”的緣由。有觀點認爲,這表明高通的手機芯片是效仿它的筆記本芯片,以Elite開啓一個全新的由基礎算力向AI算力邁進的時代。而現實的答案似乎也的確如此:高通手機旗艦平臺跟新的驍龍X系列PC平臺在命名方式上保持一致,預示的內涵,太豐富。

不過我們也應該看到,如今手機本身的性能表現力,已經越來越不受處理器平臺的“一家之言”影響。這並不是說大衆越來越麻木,而是由於各位看待手機體驗的角度日趨多樣性和平衡性。畢竟真要單論處理器平臺的算力和日常應對能力,即便是當年因爲功耗詬病的第一代驍龍8(甚至包括驍龍888),在今天的平板市場也玩得遊刃有餘。所以,單單把話題押寶在處理器平臺上,只會讓消費者的換機熱情逐漸下降。況且,聯發科的天璣這幾年也像開掛一樣,勢頭猛得讓人“連呼發哥”。

所以,小米作爲高通最鐵的夥伴,深知“深度調校”和“綜合體驗與之匹配”的重要性。老生常談,從驍龍845移動平臺開始,小米已經連續多年取得驍龍8系列旗艦移動平臺全球首發的位置。高通之所以選擇小米,顯然是對小米研發實力的認可和信賴。同時也證明了小米的調校水平、技術底蘊,有比友商更強的駕馭能力。是真正的馴龍高手。 除此以外,小米還強調了“性能追求不以遊戲幀率高低論英雄,而要保體驗不發熱”,好的使用體驗絕不只是單純以性能爲準,只有實現低功耗、強續航、不發熱、不卡頓等基礎要素,手機才能變得更加好用,這纔是遊戲體驗的正途。前年的小米13系列如此,去年的小米14系列如此,現在的小米15系列亦是如此。無論對於小米,還是對於高通,持續雙贏的局面需要各自更多的努力與合作。

這次,以“拏雲之志”來打造高端機型的底蘊有着很多鮮明的細節,而很多細節在文字裡並不容易完整地表達出來。所以,我們建議各位還是去小米線下體驗店多看看真機。

對於小米和雷軍來說,朱敦儒在《西都作》裡那句“詩萬首,酒千觴,幾曾着眼看侯王”似乎比去年小米14系列發佈時我們說的蘇軾在《密州出獵》裡那句“老夫聊發少年狂”更加貼切。小米的“第二個十年”已經漸入佳境,它也到了一個最容易衝動和失誤的但又最有激情最有想法最敢於冒險的時刻,“穩”與“動”都是它的根本,但沒有了“傲氣和初心”,小米就不是小米了。

我們認爲,小米15系列的發佈,不僅在創造了這個“提早”的記錄,也是小米自我革新的產物。一方面是市場競爭壓力巨大,對於任何一個品牌來說都不得不加快代系更迭的進程來適應,整體市場態勢呈現下滑,強者恆強的局面又停不下來了,在產業鏈上毫無話語權的小衆品牌只會越來越難;另一方面,小米自身對於“下一個十年”的開局並不算十分滿意,三年過去了,雖然我們從2021年到2024年看小米的整體成績還不錯,但它在2025年的壓力必然會更大,從手機終端到IoT的佈局,從生態鏈的繼續強化到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持續推進,雷軍和小米都需要更多下沉市場的狠招。

當然,也必須要承認,從純數字型號命名到代繫命名再到Elite類後綴,對於消費者來說(至少對於中國消費者來說),記憶難易程度是逐年增加,這並不是一件好事。

02

至尊性能,已經給“2025驍龍旗艦”畫標線

手機圈始於十月的這場形於張揚、衷於表達、愛於色彩的好戲,你方唱罷我登場,各有各的絕活。但歸根結底,一切的驚世駭俗,一切的全知全能,都還是要依託於“性能”這個底層邏輯。小米從立身之初,就非常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它也始終在追求“性能的終極”。

性能有終極嗎?技術的發展,當然可以回答這個並不成立的命題。偏偏在如此沒有盡頭的道路上朝着前方狂奔,小米的精神可敬。而更可敬的是,它到現在爲止,也的確年年都把拉開了“性能”這個詞的大幕——與高通良好的合作關係,的確是成就於此的關鍵。

在構架和性能指標方面,驍龍8至尊版最大的變化就是採用了高通定製的Oryon CPU,新CPU用上了史無前例的“2+6”架構設計,也就是2顆超大核,配合6顆大核。CPU核心頻率也非常誇張,尤其是兩顆超大核,頻率直接飆到了4.32 GHz,簡直可以對標桌面級的處理器。其他6顆大核也達到3.53GHz,使人感嘆。對比一下之前第三代驍龍8的指標(1+5+2 核心架構,大核是3.3GHz的Cortex-X4超級內核),就能明白驍龍8至尊版的革新之處。

除了核心架構變化外,緩存配置也與此前的Kryo CPU不同。2顆超級內核每顆擁有192KB的L1緩存,共享12MB L2緩存;6顆性能核每顆擁有128KB L1緩存,共享12MB L2緩存。如此,驍龍8Elite最大總緩存達到了24MB,並支持頻率達5.3GHz的LPDDR5X內存。

驍龍8 Elite與第三代驍龍8構架對比

GPU方面,驍龍8至尊版首次採用切片架構Adreno GPU,並面向現代圖形負載處理調優、提供基於獨立着色處理器內核,讓GPU併發性能更出色且能夠根據負載靈活調配。全新Adreno GPU的切片架構,其內部渲染單元由三個頻率爲1.1GHz的獨立GPU切片組成,每個切片都可以獨立運行在對應的主頻。另外,GPU擁有專屬的12MB圖形內存,面對複雜渲染場景處理等需求,可以減少對驍龍8Elite系統LPDDR5內存的佔用。高通表示,全新Adreno GPU性能提升40%,功耗降低40%,且光線追蹤性能提升了35%。

在大衆感受更加深刻的AI算力方面,Hexagon NPU的標量和向量加速器都增加了額外的內核:向量加速器有6個核心,標量加速器有8個核心,從性能上看,升級後的NPU與前代相比推理速度提升了45%,每瓦性能表現提升了45%。基於驍龍8至尊版運行的多模態助手,背後將支持更多模型運作,包括LMM、LLM、LVM和ASR等。如此一來,其算力達到80TOPS,運行小米第二代端側語言大模型MiLM2-4B, 峰值推理速度可達48Tokens/s,完全可以爲升級後的Xiaomi HyperOS 2.0提供更豐富的AI功能。

至於 X80 5G調制解調器-RF射頻系統、FastConnect 7900無線Wi-Fi連接系統、增強型圖像信號處理器(與新的 Hexagon NPU進行更深入集成等,都是錦上添花的存在)。

不過客觀來說,硬件層面的指標,就擺在那裡,每家也不可能對驍龍8至尊版本身做什麼改變。所以,系統層面的優化和融合,就更加考驗各家的水平了。由於小米15系列首發搭載Xiaomi HyperOS 2.0系統,所以也就順勢升級了Xiaomi HyperCore自研系統內核,這使驍龍8至尊版能充分完成更高性能、更流暢、更優化功耗的表現。

Xiaomi HyperCore深入驍龍8至尊版的SoC底層,從微指令入手、解析微架構流水線的擁塞情況。全新微架構流水線在線分析系統,能夠準確識別當前負載在微架構流水線上的運行時間構成,精準判斷是“計算瓶頸”還是“訪存瓶頸”,進而更準確的匹配硬件資源。對於計算密集型,調度更多計算資源,調高CPU頻率;訪存密集型就給到更多DDR、Cache資源。通過更精細化的識別、調度,進一步縮小調度延遲,提升能效。

的確,Xiaomi HyperCore作爲小米澎湃OS的系統底層“根技術”,我們一開始就能預料到它一定會覆蓋內核、圖形、網絡、安全四大方面來讓驍龍8至尊版“全力釋放”。

爲了讓驍龍8至尊版的能力在軟硬雙調的基礎上得到儘可能徹底的釋放,各家的散熱組件開發能力又到了一場考驗的時刻。這倒不是說最新的驍龍8至尊版會有多大的功耗,但畢竟“300萬分俱樂部”已經被敲開了門,再先進的工藝製程也不能違背起碼的原則:性能與功耗呈正比。爲此,小米15系列先用“翼形環形冷泵”方案來給大家打個樣(小米14系列的“小米環形冷泵”在去年就做好了表率)。這件事很重要。

一方面,小米15的小機身,散熱必須做到最強才能將驍龍8至尊版芯片的高性能完全釋放。另一方面,小米15 Pro的2K分辨率超分超幀遊戲體驗,也需要更強的散熱效率來保障。

所以,小米15系列的“翼形”環形冷泵,使用小米環形冷泵散熱系統,氣液分離、單向循環的結構能夠大大提升散熱效率,相比於傳統VC提升三倍。而且,環形冷泵散熱的形態,增加兩個向中框延伸的雙翼以及裙邊結構,大幅增加冷泵與中框的接觸面積,幫助熱量更好的傳導,達到最佳散熱效果。我們認爲,增加的“側翼”和“裙邊”與中框接觸面積擴大是一處妙招,的確可以使升溫較快的區域更快速冷卻,例如主板、屏幕芯片、相機等部分。尤其是小米15 Pro,優化了散熱形態以及堆疊方式,散熱面積4053平方毫米,較上代增加了14%。

如此一來,小米15 Pro的遊戲性能表現優異,用《崩壞 ·星穹鐵道》25℃室溫下的測試爲例,它開啓超分和插幀之後的幀率能達到59.42fps,機身最高溫度僅42.1℃。

小米15 Pro的安兔兔V10成績

小米15 Pro的GeekBench 6成績

小米15 Pro的Steel Nomad Light光追性能成績

小米15 Pro的3D Mark Wild Life Extreme成績

小米15 Pro的Solar Bay成績

實際上,過去十幾年,但凡是在“性能榨取”這件事上,小米從來都沒讓人失望過。只不過,因爲小米15系列的“驍龍8至尊版首發身份”,我們才必須多添了這些篇幅。直接上測試數據吧。從跑分來看,小米15 Pro的安兔兔V10實測數據在270多萬分(去年我們測試小米14 Pro的成績爲205萬分,當時從主觀和客觀上都的確讓人振奮),而其他項目的實測成績,各位可以見我們的評分截屏。

03

“全焦段、大光圈”

最真實的徠卡是最懂我的徠卡

和小米14系列的兩款機型均搭載三顆徠卡大光圈鏡頭一樣,小米15系列的兩款機型也延續了這個全焦段5000萬像素大光圈三攝的思路,小米這套影像組件謂之“LEICA VARIO-SUMMILUX影像系統”,覆蓋攝影師最常用的焦段。

只不過,相對於小米14和小米14 Pro均使用浮動長焦方案(覆蓋14mm-75mm焦段),小米15系列的標準版和Pro版的長焦鏡頭方案並不相同,造成它們應對的焦段區域也不同。使用浮動長焦方案的小米15的光學焦段從14mm-60mm(高像素模式可以達成120mm),而潛望長焦的配置讓小米15 Pro的光學焦段從14mm-120mm。

雷軍曾說,徠卡Vario-Summilux鏡頭是“移動影像領域迄今爲止最完美的鏡頭”,而這套鏡頭方案能讓移動設備從此“真正具備全時態、全場景下的超強瞬間精準捕捉能力”。在小米14系列上如是,在小米15系列上應如是。

我們先展開看看小米15系列的徠卡Summilux光學系統。

小米15系列的主攝,還是光影獵人900圖像傳感器,它在小米14系列上已經證明了自己的價值。1/1.31英寸,2.4μm融合大像素,13.5EV 原生動態範圍,7P鏡頭,具備OIS光學防抖,對應焦段就是我們熟悉的Summilux鏡頭的23mm。

實際上,從小米10 Ultra的OV48C開啓“雙原生ISO Fusion”和“Staggered HDR能力”,到小米12S Ultra的IMX989一英寸大底,再到之前小米14系列光影獵人家族面向移動光學時代的高動態影像傳感器,小米的定製傳感器玩法的確給它塑造了非常明確的影像工匠形象。

更重要的是,小米15 Pro擁有Summilux光學系統中最大的f/1.44光圈(小米15爲f/1.62),拍物,能夠突出主題,拍人,更能營造“主角感”的氛圍。而在手機鏡頭中裝下如此大的光圈,難度極大,小米15 Pro主攝採用精度更高的裝配方式,將綜合組裝精度控制在3um。

聊鏡頭就要聊鍍膜,這纔是真正追求光學的玩法,自小米11 Ultra時代起,小米就開始非常重視鍍膜的處理了。同所有徠卡光學鏡頭一樣,小米15系列這次也搭載改進多層ALD超低反納米鍍膜,並使用改進原色IR濾光片(Pro版獨享),讓光譜更完整。

長焦鏡頭,則是小米15和小米15 Pro最主要區別所在。

小米15使用的是JN5傳感器,相對小米14系列的JN1而言,工藝製程升級到28nm, 支持更豐富的特性,如100%相位對焦和更高的動態範圍。這顆鏡頭原生等效焦距60mm, 還可以使用高像素模式實現120mm長焦人像的拍攝。前面提到,小米15的長焦鏡頭保留了廣受好評的浮動對焦鏡組設計,將長焦內部的鏡組拆分爲上下兩組,對焦時在鏡組內部“浮動 ”, 因此可以在有限的行程內實現10cm到無窮遠的超大對焦範圍, 同時,拍攝微距時散景形態爲圓形光斑,非常美觀。正是它的存在,讓小米15這款小尺寸機型的長焦鏡頭也夠拍攝出色的長焦人像。

小米15 Pro的潛望長焦方案,則是對小米14 Pro的一種重大變化,我們認爲這也是小米強調“Pro版有了Ultra版體驗”的一個重要因素。的確,這顆潛望長焦鏡頭就是小米14 Ultra那顆索尼IMX858傳感器,5X潛望式光學變焦,帶來極致的遠望效果和強烈的畫面壓縮感。它還利用5000萬像素的特性,通過 Remosaic實現10倍無損變焦,將焦距擴展到240mm,勝過iPhone 16 Pro Max。

搞清楚這個原因,我們也實在不好苛責小米15的小巧機身爲什麼沒有使用潛望長焦方案了,看得出小米已經很努力地讓小米15 Pro“躍升”,難能可貴。不過,也許明年的小米16可以……

至於廣角端,14mm廣角端的徠卡超廣角是JN1圖像傳感器,115°超廣視角、f/2.2大光圈,是之前小米14系列上那顆鏡頭。

這套影像組件,還讓小米15 Pro最高支持8K視頻錄製,支持全焦段4K 視頻錄製;得益於徠卡光學超高解析力,它能夠帶來超高的清晰度,給攝影師後期創作留出充足的空間。同時,還用擁有強悍的四麥克風陣列,分別在頂部、底部和手機背部配置了四顆高信噪比、高動態麥克風,極大地提升了視頻拍攝時的收聲質量。當然,這些配置對於小米數字旗艦來說,是理所當然的事,我們就沒必要展開聊了。

總之,Summilux的價值不僅在於其光學性能,更在於其承載的徠卡品牌的歷史和文化。每一款Summilux鏡頭都是徠卡匠人對於光學藝術的熱愛和執着的體現,是他們對於完美的追求和對於技術的探索的見證。從這個角度理解,如今繼續搭載Sunmilux的小米15系列,傳承者一種光學藝術的精神。還是那句話,小米數字旗艦在影像拍攝能力方面的大踏步前行,由此可以想象之後的Ultra版會是怎樣的“碾壓式存在”。

04

“讓徠卡的經常更精彩”

AI不負最真實的光學藝術

有了頂級的SoC平臺,不光是玩遊戲,更要讓優秀的影像能力得以再上一層樓的算力發揮。畢竟,愛拍攝的人應該比只沉浸在遊戲中的人要多。現在,我們又一次在小米數字旗艦上見證了徠卡光學的新能力與魅力。

記得小米的產品經理說過:“以前大家更多的是在Ultra上看到光學的突破,但真正想做小型化光學的極致突破,小尺寸的旗艦是我們必須要攻克的難關”,所以爲了做到這點,小米15系列與小米14系列一樣,在影像配置方面突破了一些“大家不太熟悉的技術”。

實際上,在AI盛行的時代,“光學的真實”還有意義嗎?小米說,當然有。因爲,小米與合作伙伴徠卡永遠站在真實的這一邊。

一方面,我們知道,有限的體積給手機的成像效果設置了上限,那麼如何從計算攝影突圍,就成爲手機影像無法繞開的課題。計算攝影已經發展了接近10年,但也正是因爲常年的迭代,讓算法變得結構冗雜,造成計算速度慢、算法難以疊加的局面。這次,小米升級了Xiaomi AISP 2.0大模型計算攝影平臺(之前在小米14 Ultra和小米Civi 4 Pro等機型上的Xiaomi AISP實用價值極大),所以小米15系列也支持小米14 Ultra的一系列功能,如UltraRAW、UltraHDR、UltraZoom等。

比如,UltraZoom 支持在拍攝20倍以上的數碼變焦時啓用,並在相機APP上給予我們指示。在按下快門後,原始的光學信息會交付給後臺大模型進行畫面分析和重新生成的處理,幾秒後便可以得到一張清晰、自然的畫面。

這一升級爲我們的抓拍帶來極強的保障:在成片過程中,多個串行算法鏈路更爲簡化,多算法能夠同時生效並直接向成片交付,大大增加了複雜環境的成片率。也因爲吞吐量的大幅度提升,小米也在小米數字系列的標準版機型上,第一次下放了街拍模式。我們知道,生活中大部分動人的瞬間都發生在複雜的環境中,光影、情緒轉瞬即逝,小米15這臺標準版機型能夠“真實地捕捉這些瞬間”,做到真正的“快門自由”,Xiaomi AISP 2.0大模型計算攝影平臺功不可沒。

另一方面,Xiaom HyperAI的能力滲透到攝影的流程之中,比如超級小愛作爲系統層Agent 能夠幫助我們一句話拍攝、修圖,甚至是剪輯。具體來說,小米15系列的影像既然升級了AI端側大模型,那麼拍照的易用性和可玩性亦大大增加,它讓“超級小愛”覆蓋攝影、攝像、後期全流程,語音喚起小愛,我們就可以真正用語言來告知自己希望拍攝的內容。如“超級小愛幫拍”,從預設中自動尋找和匹配模式或參數;如“超級小愛幫修”,喚起小愛,告知拍攝內容自動調整色溫、白平衡、色彩曲線;如“超級小愛幫剪”,喚起小愛,告知電影風格自動截取片段、生成時間線等。

另外,作爲現在最流行的“動態照片”玩法,小米15系列也支持拍攝並在微博、小紅書等平臺分享。我們可以通過點擊系統相機右上角快捷ICON打開/關閉動態照片功能。拍攝時,系統會智能選擇最佳的一幀作爲封面,我們還可以在相冊裡重新選擇封面幀,或進行截取長短等編輯操作。

05

極致靈動的“超級標準版

小米15演繹“視覺舒適體驗”新想法

自從小米12重新塑造了“安卓小尺寸旗艦”的定義開始,隨後的小米12S把這個定義做了豐富和加強,所以當時業內就在猜測,小米接下來會持續打磨和演進這種“小尺寸旗艦”的技術底蘊,併爲止傾注全力。果然,在接下來的小米13系列和小米14系列上,我們都看到了“性能與配置看齊Pro版,體驗與手感極具‘靈動版’”的“小米式小屏超級標準版”的存在。

正如我們的老朋友小米王化提到的那樣,在經歷了三代小尺寸旗艦之後,小米已經完成了從“做”到“好”再到“精”的進化。這個進化的結果,在小米15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首先,在細節上“可一手握持的舒適”如何表現,小米15繼續了小米14和小米13的思路,採用了一個廣受好評的方案:直邊!直邊!直邊!此外,直屏形態必然保留,這已經被市場證明了它的正確性。其實,之前小米13纔開始自小米4之後再次迴歸直屏+直邊方案,反饋非常好。

其次,既然是“小尺寸旗艦”,那麼着眼點當然還是一個“小”字。所以,也和小米14或小米13一樣,我們今天也先從小米15標準版的“小尺寸屏幕”開聊。這些年,關於“小尺寸旗艦”的嘗試,各大品牌一直沒有懈怠。畢竟,越來越大的屏幕和越來越大的機體,在廣義的消費羣體裡始終存在諸多不便,對於“塊頭小一些但性能不能妥協”的“小尺寸旗艦”,很多人是發自內心的喜歡,也有源自客觀的剛需。所以,屏幕如何選擇,是首要的事。

相對於最初小米12(12S)的那塊6.28英寸AMOLED和小米13那塊6.36英寸E6材質OLED直屏,小米14變化非常大,簡單來總結一句就是:保持前代充分利用“美妙的1mm級別的四等邊邊框,合理採用1.5K分辨率,照顧功耗和體驗的平衡”。憑此,小米14收穫了很多好評。所以,從大方向上,小米15的6.36英寸1.5K分辨率M9屏幕不僅繼續使用高素質小尺寸屏幕來實現自身的定位要求,同時也繼續把“美妙的1mm”進行到底。

縱向比較一下,小米14的“四等邊1mm邊框的美妙”所具備的超窄的邊框,上、左、右三邊僅爲1.61mm,下巴只有1.81mm,當時我們說“比iPhone 14 Pro的2.15mm窄不少”,而如今小米15做到什麼地步了呢?

答案是“1.38mm的極窄四等邊”,顧名思義,屏幕4個邊的邊框寬度都是1.38mm。如此,當我們點亮屏幕的一瞬間,細膩的光感充滿屏幕,觀感極爲震撼。剛剛提到,縱向比較前代小米14的屏幕,小米15贏了,而此刻橫向比較的話,小米15這個屏幕邊框的寬度,也勝過前幾天才發佈的友商競品1.45mm的指標。

從技術實現來看,小米15的屏幕延續上代小米14的 FIAA屏幕走線技術,將面板Fanout走線集成在顯示區域,幾乎達到了屏幕顯示區域的極致。這種排線技術今年纔在iPhone 16系列上首次應用,對縮窄屏幕邊框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小米15這次實現將包括“屏幕下巴”再縮窄,做到真正的四等邊,是因爲創新使用LIPO 立體封裝工藝。以往,屏幕下邊框法進一步縮窄面對的問題在於排線區域是柔軟的COP結構,屏幕組裝到中框上時,這個區域必須“懸浮”着,所以面板玻璃的黑邊必須再向內延伸一段距離用來粘膠。而LIPO立體封裝工藝則用低壓注塑技術將屏幕排線區域包裹起來,好似琥珀保護昆蟲,使得屏幕排線COP區域能夠直接與中框貼合。至此,小米才真正突破“下巴”縮窄的極限,做到四邊相等的極窄邊。

爲了保護好這塊屏幕,小米15採用了小米龍晶玻璃1.0(這也是小米數字旗艦標準版機型首次使用),相對於小米14標準版採用的康寧Gorilla Glass Victus 2玻璃,在各項防護指標上還是有很大不同。小米龍晶玻璃“擁有10 倍抗跌落的能力”的堅固,在之前一年多時間中,經過了小米14 Pro等用戶的考驗。這一材質借鑑了陶瓷的微觀結構,通過在基材中生長微小結晶的方式,阻斷裂紋的擴散。因其微觀晶體的直徑超小,因而可以保證超高的透明度。

既然屏幕都防護好了,小巧的整機構件,也要有好的防護。小米15擁有龍鎧架構,它甚至還是在前代機皇小米14 Ultra的基礎上做了升級,將四邊中框都延伸至機身背部,用罕見的大弧邊設計從一塊鋁錠CNC 切削而成,堅固、減重、美觀,還有好手感,可謂是“一舉四得”。

06

把工業品做成藝術品

小米的Pro版視覺魅力新解答

相對於小米15而言,小米15 Pro繼續2K分辨率微曲面方案,也完全在意料之中。畢竟,兩款機型的辨識度,一個是看尺寸,一個是看屏幕是否有曲面,小米還是知道把握區隔的。另外,後期上市的小米15 Ultra應該也會是Pro版的這塊屏幕,和小米14系列的策略一樣,我們估計。

說到小米14系列,我們想起一句話“等深四曲屏幕,未被超越的極致觀感”。去年,小米14 Pro搭載業內首款“等深四曲”屏幕,引領了手機外觀的新風向,這種屏幕形態兼顧了直屏少誤觸、好觀感,和曲屏的好手感。小米說過,不是所有四曲屏都能叫“等深四曲”,因爲玻璃蓋板四邊相等的下沉量、屏幕四角一起彎折、極窄的邊框,缺一不可。所以,小米15 Pro的“等深四曲”依舊有它獨到的美學競爭力。

同時,在這段時間各家發佈的旗艦機型中,擁有真2K屏幕的機型不多(基於功耗、細分人羣需求等考慮,很多品牌把2K屏的配置都準備留到後續Ultra版本中)。這次小米15 Pro能夠使用和駕馭2K 屏幕的核心原因,就在於全新M9發光材料獨有的“雙微腔發光層”。簡單來說,這個結構是利用雙層共鳴腔提升了光譜的集中程度,發出的光色彩更純淨、能量更集中,從而達到相同功耗更高亮度。換個角度理解,在相同亮度實現更低功耗的效果,還不影響屏幕可視角度。

如此一來,包括小米15 Pro在內的小米15系列屏幕規格全面超越小米14系列使用的C8屏幕。經過實測,小米15 Pro的2K屏幕功耗甚至低於小米14的C8 1.5K屏幕。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15 Pro的龍晶玻璃升級到2.0版本,與小米15的龍晶玻璃1.0版本相比,優化配方,降低鹼金屬含量,使得玻璃骨架更加緻密更堅固、更耐摔。從指標上看,機械強度提升20%-30%、砂紙跌落提升25%-30%。如果對比iPhone 16系列的超瓷晶玻璃,抗跌落能力更提升50%。

07

“超級陽光屏”

一切技術提升只爲舒適顯示而存在

前面提到,小米15系列的兩塊屏幕雖然尺寸和分辨率不同,但核心技術指標是一致的。這次,“超級陽光屏”的提法是小米15系列的屏幕核心競爭力。在高亮環境下,其手動最高亮度能達到800nit,激發亮度在1000nit-3200nit之間,且激發閾值自然無感,在APL 25%的顯示狀態下既可以達到3200nit的高亮,比如抖音短視頻、電子書(暗色模式)等場景都能夠達到這一標準。而行業內,激發高亮的條件普遍是1% APL,並要求陽光下播放HDR內容,基本無實用價值。

以往聊到“峰值亮度”時, 一些產品的通常都在做“比大小”的文字遊戲,但實際上苛刻的亮度激發條件使得手機屏幕無法達到宣傳的亮度。而小米希望爲我們打造真實的屏幕體驗,這應該就是這塊M9發光材料屏幕之於小米15系列的最大價值。

同時,小米15系列利用前後雙光感360°感應環境光(這是小米的“傳統技藝”),精準識別光線變化,杜絕屏幕忽明忽暗,以確保我們在不同光線下“調整屏幕亮度”的舒適性。

當然,得益於較低的屏幕功耗,小米15系列在安卓陣列裡率先支持全屏AOD顯示,在鎖屏狀態下屏幕維持1Hz刷新率、低亮度常亮,在鎖屏狀態下也能隨時查看消息和提醒。當然,這次Xiaomi HyperOS 2.0也還新增多種經典中式和西式電影風格鎖屏可供選擇,做到“亮屏、鎖屏都漂亮”。

在操控方面,靈敏觸控的觸控報點率高達300Hz, 瞬時採樣率高達2560 Hz。實際上,小米15系列雖然不算是專門側重遊戲的機型,但依舊針對遊戲場景優化,更針對生活中全場景做AI級防誤觸。得益於對芯片的調用,它可以智能檢測左右手握持、甚至是握持的手勢,自動避讓誤觸區域。

小米15系列的屏幕不僅針對遊戲場景優化,更針對生活中全場景做AI級防誤觸,智能檢測左右手握持甚至是握持的手勢,自動避讓誤觸區域。還利用卷積神經網絡,智能判斷當前有沒有戴手套貼鋼化膜,可排除密集水滴的干擾,識別出真正的手指點觸位置。我們實測,小米15 Pro在溼手、泡沫、油污場景下的觸控準確率,均優於iPhone。

另外,基於小米旗艦一貫的生產力工具屬性,小米15 Pro參考CIE170-2015最新色彩規範,屏幕色準達到專業顯示器級別,看齊 Apple Pro Display XDR。我們知道,小米旗下衆多旗艦產品屏幕均基於CIE170-2015校準、多屏色彩高度一致,實現跨生態同色(更是小米“全家桶”機型的優勢之一)。這讓專業影像從業者能獲取更精準的創作樣本,非常適合攝影類玩家當作“生產力工具”。對了,小米15 Pro還新增HDR場景的多屏同色校準。

在護眼方面,小米15可以默認開啓全程DC調光,減少屏幕頻閃對眼睛的傷害。軟件優化方面,採用“節律護眼2.0”,通過讀取設備記錄睡眠規律,實現護眼功能和我們作息匹配。新增的“健康用眼提醒”, 利用前攝AON功能監測我們用眼狀態,提供距離過近提醒、環境光過暗提醒、用眼過久提醒。

08

清爽立邊與極致手感的美學張力

再由“大小組合”共同呈現

關於小米15系列的外觀設計,過去一段時間很有話題,大衆在社交媒體的討論也比較多。比如,在10月 6日的時候,社交媒體有用戶分享出一張小米15系列“渲染圖”,被小米中國區市場部副總經理、Redmi 品牌總經理王騰強調是“假的”。今日,小米15系列真容已現,也不用藏着,好不好看,大家說了算。反正我們是覺得“有傳承,有細節,有新奇感,也有高級感”,一句話:“符合小米年度旗艦的調性”。

的確,審美是一件很主觀的事,有下限但沒有上限。小米在美學設計方面基本上都保持了比較高的水準,這一點我們還是比較放心的。

這次,小米說要將“極致手感”貫徹到底,無論是小尺寸的標準版還是大尺寸的Pro版, 力求做到同尺寸機型中手感最好。

首先,和前幾代作品一樣,身材小巧的小米15留足了握持空間,相機模組DECO位置最下端距離機身緣有足足100mm,寬於成年人手掌的寬度,爲持機手指留足空間,在保證整體靈便的同時,不會讓我們大多數人的小拇指懸空。同時,小米15爲了將手感做到極致,在整機重量191g的基礎上,用精密的重量控制和堆疊技術將重量均勻分佈在機身中,重心幾乎居中,拒絕“頭重腳輕”,使得握持時有均衡、緻密的感受。

而大尺寸的小米15 Pro也極可能做到同尺寸機型中手感最好。一方面,小米15 Pro的設計語言與標準版相同,簡潔幹練的設計、富有生命力的弧線、內斂高級的光影融合很好。尤其是它的曲線是“連續”的,背部四曲收弧、屏幕等深四曲,用立邊銜接,握感清爽的同時與手掌曲線完美融合。對了,小米這次將小米15 Pro在機身頂部的揚聲器進行隱藏設計,所謂“無孔,更加精緻”。

在DECO的設計思路上,小米15 Pro的採用陶瓷材質,讓陶瓷的光澤與啞光機身形成強烈的質感對比,這個巧思豐富了機身背部的細節,使得整體更加精緻。同時,更精巧的堆疊工藝使得鏡組比上代凸起降低0.6mm,尺寸縮小2.5mm,這也是目前各家旗艦在DECO區域(包括整個影像模組由內至外的進化設計)都在進行的改進,小米自然不會落後。整體來看,“火山口”設計與背板渾然天成,美觀的同時更優化了手感。

其次,配色方面小米採用了經典大地色系,強調低調但有張力的表現。

我們注意到,和前作一樣,這次小米15標準版共計有4個常規配色版本,並多了一個特別的亮銀版。其中深得女性喜歡的“丁香紫”是小米14標準版獨有,由此也能看出小米對市場的判斷力,並從側面證明過去三四代機型標準版的“小手機”的確能精確贏得目標用戶。由於四款配色全部採用玻璃材質絲絨噴砂工藝,觸感絲滑細膩,所以我們說“這可能是史上最漂亮的小米數字系列標準版”是有源頭的。

而小米15 Pro則是3個常規配色版本,都屬於“低調和力量共存的表達”,並同樣額外加上特別的亮銀版。

小米15標準版的四款配色。黑色使用磨砂工藝,大大改善沾染指紋的問題,同時啞光機身與鏡頭玻璃的高光形成鮮明對比,細節豐富;白色非常受歡迎,純白機身搭配細膩的磨砂散發着珍珠般的質感;“淺草綠”好像能讓人聞到春雨後的草香、看到剛剛露出枝頭的新芽,清新的綠色蘊含着無限力量;“丁香紫”是更加清新的顏色,在光線下會呈現出不斷變幻的藍、紫色光彩,彷彿散發着幽幽的香氣。

至於小米15 Pro版,有三款配色版本。白色屬於經典大地色系,低調但有張力;“岩石灰”,屬於中等深度的灰色,如同岩石表面帶着自然的冷調,表現出石質的堅硬與穩重;“雲杉綠”代表一種綠色的積極向上的精神愉悅。

小米又說,要“又一次將經典設計語言帶到下一個篇章”,而精緻的細節變化則是“業界最窄四等邊,滿滿沉浸感,輔以龍晶玻璃,加持次世代新形態”。由於採用了前面章節提到的最先進的FIAA屏幕走線技術,小米15系列可以將面板Fanout走線集成在顯示區內部,從而創造極窄的下邊框,且整個設計冗餘充足,不侷促。

重點來了。前面提到,小米15系列全系都有一款特別的“亮銀版”可選。它的靈感來源於自然和科技。一方面,強調像水波一樣高低起伏的自然形態,讓我們彷彿能看見水流的動勢;另一方面,用極具科技感的銀色仿照金屬質感,極具科幻的魅力。

小米15鑽石限定版,以“鑽在手心”爲設計理念。手機中框鑲嵌一枚環保培育鑽石,57 個切面光彩奪目,與高亮金屬中框相映生輝;背部採用科納皮材質,鱷魚皮紋理,提供冰川白、大象灰、橙色三種版本可選,隨手機贈送同色鱷魚紋科納皮卡片夾、護照夾。

這款配色工藝難度非常大,行業罕見的三維縱深波浪,而不是視錯覺:由一整塊玻璃經過熱壓工藝,形成3D縱深波浪的紋理。爲了同樣高亮的銀色效果,中框選用鋁合金,重量僅爲普通不鏽鋼的1/3。由此,才能在中框上採用PVD工藝,實現鏡面級光澤。而且,機身使用了多種基材,小米採用LAB座標管控才得以達到每種材質都擁有一致的“銀鏡效果”,成本難度不低。

定製版提供黑白雙色高亮中框和高飽和、多巴胺、莫蘭迪三種色系共 20 款定製色彩選項,可自由組合出 40 種色彩搭配。

小米15還有兩款限定版本:小米15定製版和小米15鑽石限定版

09

無憂續航,澎湃樹立新的高標準

現在的手機,聊電池組件是必須的篇章。小米15系列全系搭配90W有線快充和50W無線快充(全系支持50W澎湃無線秒充是必須的,在這方面小米不會省事,畢竟在新能源汽車的時代,車上標配的無線充電模塊可不能被閒置,小米造車,自然要做好這些細節),兩個指標都符合現在旗艦的理性實用要求。所以,無憂續航的高標準,重點不在這裡,而是在電池容量。

這次小米15系列全系電池大幅度升級,標準版的小米15達到了5400mAh,完成了對過去Pro版機型的超越,甚至完成了對Ultra版機型的超越(小米14 Ultra爲5300mAh小米金沙江電池),而小米15 Pro則更是擁有6100mAh電池,幾乎是目前旗艦機型電池容量的天花板。

這樣的結果,得益於小米金沙江電池先進的硅負極技術,能量密度高達850Wh/L,橫向比較的確行業領先。我們知道,小米金沙江電池一直堅持高能量密度的技術路線,小米15系列電池的含硅量高達6%,且爲了加大電池容量,小米給金沙江電池正負極均採用“厚極片”技術,爲了保證較高的充電效率,使用壓花能量槽來實現活性材料的高效流通。

如此一來,像小米15這種小尺寸旗艦的電池容量超過以往大尺寸機型的容量成爲了現實。同時,也使得小米15 Pro在電池體積幾乎相同的情況下,電池容量相對小米14 Pro提升了1220mAh,還讓機身重量輕了10g, 做到了真正的輕薄長續航。

小米15的電池的體積與小米14相比幾乎完全沒有變化,但容量卻直接增大了790mAh,5400mAh的容量甚至超過了小米14 Pro

電量大的同時,小米在電池充放電管理上也做到體驗更好,比如搭載小米澎湃P3充電芯片&小米澎湃G1電池健康管理芯片,雙芯爲小米15的充電安全和電池健康保駕護航。

在續航模型中我們能清楚地看到,小米15 Pro開啓“全局電池保護”選項,電池電量爲80%的情況下,續航仍然優於滿電的小米14 Pro。而在長壽命方面,小米15系列的電池經歷1600次完整循環後,可用容量仍然≥80%。按這個計算方法,我們如果每天充電一次,那麼小米15 Pro的電池使用四年,剩餘電池還是約等於全新的小米14 Pro。

什麼叫升級,這就叫真正的升級。

010

致勝的細節,小米從不給對手留餘地

細節致勝,小米精於此道。值得着墨的地方有幾處,我們一一來說。

一處是關於“解鎖”的。我們知道,手機的解鎖時間以“毫秒”計算,看似是一瞬間,但實際我們每天解鎖手機的次數高達數百次,優化解鎖體驗將大大提升用機體驗。小米15系列(尤其是標準版機型)升級超聲波指紋,能讓我們更快速的錄入指紋、解鎖速度提升高達50%、提升溼手、髒污情況下的解鎖準確率、告別夜晚解鎖時屏幕晃眼的問題。這次小米還優化了指紋解鎖的位置,讓我們在握持手機時大拇指最自然的姿態即可完成指紋解鎖。

另一處是“小米星辰通信系統”。小米15系列搭載小米星辰通信系統,以更強大的天線硬件、全能 AI 通信算法,實現軟硬深度協同,刷新通信體驗。這是小米首次整合全部通信能力爲一個整體,挑戰全場景行業最強信號,支持最前沿的網絡協議,滿足未來十年的移動通信需求。

“電影感鎖屏“每一次點亮都是驚喜

按小米的表述,信號連接如同“星辰”,星星點點但遍佈夜空,鏈接萬物。在硬件方面,小米15 Pro做到了行業最強的4低頻+6中高頻天線組。爲了支持N41和N78的6天線,小米專門向高通驍龍8至尊版定製了前面章節提到的X80 Modem,6根中高頻天線在最常用的頻段上提供了斷檔領先的接收能力,天線性能在實驗室測試中達到了行業第一的水平。

連接協議方面,小米15系列支持5G-Advanced蜂窩標準,峰值下行速率突破5Gbps;支持最新的W-Fi協議Wi-Fi 7 R2, 抗干擾的能力大幅增強,原生支持5GHz+2.4GHz 併發,峰值速率高達3.57Gbps。

爲此,小米15 Pro還搭載澎湃T1/T1S信號增強芯片,能夠使天線之間“互幫互助”,通過“多天線耦合”技術借用旁邊的天線,實現口徑複用有效提升蜂窩、Wi-Fi、GPS的信號。而小米15身材雖小,但通信能力也看齊Pro版,它同樣搭載小米自研澎湃T1S信號增強芯片及多天線融合技術(注意,小米15的條線配置爲4根高中頻天線),也能讓單個天線可以“借用”旁邊的其他天線,擴大等效口徑。

軟件方面,融入Al智能判斷,小米15 Pro能夠預測後續的用網需求、預測後續網絡狀態,在卡頓發生前切換網絡,使得網絡切換更加平順、無感,實測數據中游戲高延時比例降低30%、視頻卡頓率降低30%。

既然通信信號的問題能得以大幅提升,無網絡通信的配置在小米15系列上也不會忽略,這畢竟是現在旗艦級機型的又一個標配要素。在無蜂窩網絡、W-Fi 信號的情況下小米15系列能實現點對點遠距離語音通話,讓我們戶外出行更安心。

經過實測,小米15系列的無網通信距離在空曠環境下達到了3.5km,這得益於全新的語音編碼技術和多種天線調製技術。而且,在戶外極端環境下,我們只需要打開系統通話APP即可實現“無網通”與聯繫人對講,非常易用。

其他方面,小米15的配置也全面拉滿。比如,它支持IP68 防塵防水,可在1.5m水深下停留30分鐘。又比如,小尺寸最強音,高性能1115D+大師級1014B內核方案立體聲揚聲器,低頻提升1.5dB;4mic方案,改善通話、錄音錄像等場景下的用戶體驗,搭配AI通話降噪,能夠識別複雜環境中的不同聲音,抑制百餘種噪音,優化麥克風的收音質量,即使在嘈雜的地鐵、商場等場景,也爲我們提供最舒適的通話體驗。

這些配置,小米15 Pro自然也是有的。

數據傳輸方面,小米15系列和小米14系列一樣,都搭載USB 3.2接口,這也繼續了小米數字系列全面升級到USB高速接口的進程,爲大文件傳輸提供便利。同樣和小米14系列一樣,小米15是5Gbps的速率,小米15 Pro則是10Gbps。

011

再進化,且看Xiaomi HyperOS 2.0

現在的市場,很多人可以爲了某些配置的吸引力而歡欣,甚至爲了某些技術亮點而忽略“機型更迭是否也進行了處理器平臺的升級”。所以,在小米15系列的身上,我們感覺到了與以往不同的味道,即不強調首發驍龍8至尊版,而是綜合強調小米將在2025年全面呈現的其他技術力量以及流暢協調和運行這些“力量”的新平臺——對,就是很多人翹首以盼、更待何時的“Xiaomi HyperOS 2.0”。

去年,千呼萬喚始出來的Xiaomi HyperOS隨着小米14系列發佈,而今年,小米要讓手機、平板、車機、智能家居的一體化鏈路更加明確和高效,Xiaomi HyperOS的升級迫在眉睫。

我們知道,一個流暢穩定的基礎體驗是系統的基石,今年初小米成立了超過3000名工程師的專項小組,針對25000多個場景進行分類甄別,重構高壓測試模型並逐一攻克。於是,我們看到了Xiaomi HyperOS 2.0打造的系統內核Xiaomi HyperCore,它是小米自研的底層內核技術平臺,覆蓋性能、圖形、網絡與安全四大類根技術。

Xiaomi Hyper OS 2升級計劃

Xiaomi HyperCore澎湃內核帶來了“小米微架構調度器”,從芯片微架構入手、解析指令流水線,相比傳統幀負載追蹤機制,將任務執行的黑盒變爲白盒,可以從芯片端真正拆分任務執行的“指令執行週期數”和“訪存延時週期數”,通過一體化調頻機制,協同Cache和DDR的資源智能分配,大幅降低19%的“CPU空轉佔比”。配合全新的小米動態內存技術及小米煥新存儲2.0,實現調度器、內存管理、存儲管理三大底層技術的全面刷新,讓搭載Xiaomi HyperCore的小米15系列實現啓動應用最快,遊戲單幀功耗最低、甚至超重載複合場景的流暢度第一等成績。

Xiaomi HyperCore在圖形方向還重構了圖形渲染管線,帶來全局聯合渲染。在圖形異構計算的加持下,相同的圖像功能完成時間從過往的576ms躍進到48ms,效率大幅提升了12倍。

之前,Xiaomi HyperOS自研跨端互聯框架Xiaomi HyperConnect,實現人車家全生態的設備實時組網。這次Xiaomi HyperOS 2.0上的Xiaomi HyperConnect能力更進一步,徹底將設備能力原子化,讓單端能力成爲生態能力,實現全生態設備間的無感融合,支持跨設備調用能力。比如,小米人車家全生態更是全面支持蘋果設備,支持和蘋果設備一步傳數據,輕鬆跨越不同生態。

另外,Xiaomi Hyper AI的端雲大模型矩陣、多設備端側感知、跨端執行能力全面整合,與Xiaomi HyperOS 2.0現有的架構進行底層融合,將AI能力從應用層拓展至系統層,賦能全生態設備,可以說Xiaomi HyperAI更是爲未來AI全生態而生。

EF點評:

縱使如今風雲變幻,新的挑戰和競爭在接下來會愈加激烈,小米也會堅持自己的節奏,並堅守自己的風格。畢竟,十四歲的小米,經歷諸多風雨,如今早已成熟穩健,何爲挑戰,都敵不過它“春風得意馬蹄疾”的才氣——這也是爲什麼我們連續在小米14系列和小米15系列身上看到了小米曾經桀驁的少年模樣,有對“速度的夢想”,有對“色彩的徜徉”,也有對“人文的尊重”。基於此,主題裡那“又使人間第一流”纔有了具象的歸屬。

就算不提“更新的HyperOS”、不提“更新的光學系統方案”、不提“連名字都更新了的驍龍8旗艦平臺”,小米15系列的“新質堆料”也決定了它依舊是小米往年那些一代代數字旗艦所能創造的“新氣象”,尤其是它身上的朝氣蓬勃再次迸發(比如,新的配色所展現出的活潑雅緻),再次依稀讓人有一種當年小米“初生牛犢”的感覺。唯一不同的是,這“初生”的少年氣質是縈繞在成熟的品牌調性之外,顯得協調有致,所謂“從來拏雲志”,亦是基於此。

畢竟,整個手機終端市場的白熱化與特定化競爭趨勢在這些年已經變得有些“歇斯底里”了——這倒不是什麼貶義,而是一種事實的陳述。前者可以被理解爲“大衆的選擇太多”,後者則可以被理解爲“對手抓住特定領域進行重點突破”。當然,小米對此深諳於心,也從來不懼挑戰,越是大浪淘沙考驗各家內力的時候,小米愈發顯強。比如,再次搭載徠卡Vario-Summilux鏡頭以及面向移動光學的全新專業高動態影像傳感器所共同構建的頂級光學素質,仍舊是針對競品的重點突破手段其一,很果決。

作爲小米每年的“傳統節目”,也作爲手機行業這幾年的“標準開幕式”,小米15系列無論從現實意義還是象徵意義上講都讓人倍加關注,因爲除了某位“不用驍龍”的友商(其實,它也會對此多加關注),別的友商都會看看小米是怎樣“調校今年的驍龍旗艦”,也會看看小米是怎樣打造“驍龍旗艦標尺”。甚至可以說,這些年小米數字旗艦的綜合水平,在現實意義上決定了“本年度驍龍旗艦應該有的一條基線”。所以,小米15系列如今以一種“超越自我”的初心重墨書寫小米對於“高端市場”的理解,更讓人充滿期待。此時此刻,恰如去年小米14系列的彼時彼刻,煞是有趣。

客觀來說,今日小米15系列正式發佈後,屬於2025年的“手機圈戰事”就算開始了。作爲高通每年旗艦平臺的“嚴格意義上的首發作品”,小米15系列不僅是驍龍8至尊版的“試金石”,也是小米在高端市場競爭中的全新撒手鐗。高端市場,需要朝氣和活力,更需要骨子裡“又許人間第一流”的自信。說來說去,現在的用戶羣體早已不是“挑剔”兩個字可以概括的,他們需要的是“能夠提供實用價值與情緒價值的好東西”。顯然,每一年雷軍對於小米數字旗艦的要求,也是如此。

最後還是那句老生常談:顯然,除了小米15系列以外,Redmi K80系列也將用上全新驍龍8至尊版,而王騰在接過盧偉冰的棒之後,第一次主導“年度旗艦機”,的確會有很多精彩的、破局的、立傳的事,會發生。對,那叫“永遠相信美好的事會發生”……所以如果各位覺得小米15系列還是有點貴,不妨再多等些日子?

一開始我們就有心理準備,小米15系列的定價“應該有點高”,因爲作爲首發機型,驍龍8至尊版的成本擺在那裡:由於臺積電最新的N3E製造工藝代工成本高企,驍龍8至尊版報價較第三代驍龍8高出25%~30%,所以……所以其實還有更重要一個細節,很多人可能忘了——去年雷軍跟大家說過,小米14肯定是最後一次定價3999。實際上,不光是驍龍8至尊版的成本,這些年手機元器件成本上漲非常多,加上小米在高端市場的研發投入非常大,小米15系列告別3999元起步是業內有預料的,對此雷軍也只能說“我可以保證,即便漲價,小米15系列依舊物超所值!相比往代同內存版本的漲價幅度,也肯定讓大家覺得‘貴得有理由’,謝謝大家理解!”

從產品本身的體驗取捨來看,就算特別在意影像和續航體驗的人,這次小米15標準版上也挑不出瑕疵,這在之前的小米數字系列標準版機型上是鮮見的。至於Pro版,則無限接近了過去Ultra版的綜合素質。還是那句話,當小米把一切心思都放到對消費者負責上面,高端定位與高級質感就才能進入正循環進化螺旋。說到這裡,我們又不由得開始想象小米15 Ultra該怎麼再進一步了。

有意思的是,自從小米數字系列旗艦成爲“驍龍旗艦標尺”作品以來,小米15系列是第二次讓大衆在“雙11購物季”之前就能見面且很大機率能夠享受到驚喜價格的“明年旗艦”。對此,雷軍也如去年那樣強調了一件事:備貨充足,放心買買買。另外,小米15系列的發佈,也促成小米14系列的大幅降價,雙11時候的“小米科技狂歡季”價格非常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