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林產品進口量預期國產材的走向

(進口原木。圖/林業試驗所提供)

木材所製造的各種產品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根據財政部關務署海關進出口貿易統計資料,2012~2021間每年進口實木產品約420~550萬立方公尺,而以2014年爲最高,約爲553.8萬立方公尺,這個量相當於可以裝滿20~30萬個標準貨櫃。相較於國內木材生產量介於2萬~4萬立方公尺間,平均每年生產量均低於總需求量1%。這使得臺灣在全球森林資源保育與非法木材貿易的議題上,倍受壓力。

這些進口量是用到哪裡了呢?依照國際糧農組織將林產品分爲六大類:原木、木炭、木片及粒片、木材殘餘物、製材、木質人造板等。其中製材一項,即佔了總進口量的1/3。

林業試驗所指出,製材類又細分爲:工程(建築用支撐材,板模用料)、景觀裝修材(室內裝修,木結構,戶外景觀等用料)、細木工材料(傢俱,木器等用料)與包裝材(棧板,木箱等用料)等,其中又以長途運輸過程爲保護貨物而使用的包裝材約佔總量的二成,爲國內使用量最大宗的用途。再以「製材」類的進口國來看,主要從加拿大38%、紐西蘭8%、馬來西亞7%、烏克蘭7%及美國6%進口。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統計與預測,世界林產品的需求將不斷提高,國內林產品上中下游相關產業,應及早因應料源短缺與價格上漲的必然趨勢,以降低對產業與經濟的打擊。

然而,林試所指出,因臺灣長期遵奉森林保育爲圭臬,使得國產材與進口材就性價比而言較不具競爭力。爲提高國產木材自給率,林務局將2017年訂爲「國產材元年」,着手規劃供應鏈與產銷履歷等工作。

但林試所表示,林木成長並非一蹴可幾,雖有政策加持,但木材自給率暫時未見起色。因此,除增加國產材生產外,提高既有林產品使用壽命、建立木質材料循環利用,以及推廣林產品零廢棄等作爲,儘可能的縮小國內林產品年用量。分母變小,即有助於自給率提高。簡言之,從開源節流同步並進,才能在全球木材荒時代來臨時,不致無木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