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迷笛到草莓 中國音樂節不再反叛

第一屆迷笛音樂節在學校禮堂舉行,圖爲迷笛音樂學校全景。(網易)

2002年,迷笛音樂節,中國搖滾教父崔健在草地上與歌迷交流。他的成名曲《一無所有》,被認爲是中國搖滾樂的開山之作。(網易)

2003年,迷笛音樂節的每日觀衆達已5千人次。圖爲當年在迷笛學校外擺攤的小販。(網易)

2003年,自該年起,年輕人會在迷笛音樂節上遛白菜。其意義是現代人生活節奏快,無人可以傾訴。而大白菜同樣孤單。因此說白了,遛白菜其實是在「遛」自己。(網易)

圖爲2011年,山東迷笛音樂節的一位女觀衆,在胸部上寫着不要摸我胸部。(網易)

2014年5月1日,北京迷笛音樂節,後海大鯊魚樂隊成員疑因演出超時被中途掐斷,當衆毆打導演。圖爲網路視頻截圖。(網易)

2014年5月3日,北京草莓音樂節因天氣惡劣取消部分演出。作爲壓軸登場的張曼玉,僅演出了兩首歌就被工作人員緊急叫停。兩天前,張曼玉在上海站的演出,因爲跑調而在網上引起了廣泛討論。(網易)

近日堪稱大陸最有反叛因子、非主流的迷笛音樂節,因發生樂團毆打導演,結束後垃圾滿地,引發大陸廣大討論:這類搖滾音樂節,爲何一來大陸就變質?

1969年,數十萬人聚集在伍德斯托克(Woodstock)音樂節,反對越戰,高呼愛與和平。從此音樂節成爲了年輕人對抗現實的主戰場。數十年後,音樂節來到中國,卻被摘去了反叛因素,在全大陸迅速蔓延。

90年代初,搖滾音樂開始在中國流行。2000年5月1日,北京迷笛音樂學校進行了一場畢業彙報演出,成爲第一屆迷笛音樂節,又被稱作是中國的伍德斯托克。第一屆迷笛音樂節在學校禮堂舉行,演出的30支樂隊均爲迷笛學校的學生,現場有近千名觀衆。

2000年至2003年間舉辦的迷笛音樂節不收取門票,並提供免費啤酒。所有參演的演出樂隊一律義務演出。當時迷笛的學生宿舍還臨時開放,爲樂隊及觀衆提供住宿。隨着觀衆人數的增加,迷笛開始走出校園。爲中國第一個搖滾音樂節,迷笛吸引了大量熱愛搖滾的“叛逆”青年。2003年,迷笛音樂節的每日觀衆達已5千人次。2004年,迷笛音樂節在北京雕塑公園舉行,首次收取門票,價格爲每人10元人民幣。

據統計,從2006年開始,中國的音樂節數量開始大幅度增長。2009年,中國舉辦的各式音樂節共計44場,2011年爲114場,三年間的增幅高達159%。2009年,草莓音樂節的誕生,改變了以往中國音樂節的純搖滾路線,流行音樂開始在草地上回響。藉由流行歌手的高人氣,草莓音樂節吸引了大批不聽搖滾樂的青年。音樂節不再是叛逆青年的地下聚會,而作爲了一種新的娛樂方式,融入主流文化之中。

大陸音樂節的數量及規模迅速擴張,相關舉辦方及工作人員的能力卻沒有及時跟上。音樂節現場大多秩序混亂,並伴有事故發生。有不少大陸民衆認爲,這些音樂節已淪爲商業化、娛樂化,但也有人認爲,不過就是大家來開心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