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學校邁向新質學校,天府一小七年漫時光的“破與立”
4月17日,一場主題爲“以診致遠•育見未來”的教育盛會在四川天府新區第一小學(以下簡稱:天府一小)舉行。
此次盛會吸引了四川省新時代卓越校長班的成員及其團隊、成都市第四教育聯盟成員校教師代表、天府新區各小學教師代表共計200餘人共襄盛舉。
天府一小副校長鍾鍵帶來語文課《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天府一小校長助理譚曉琴執教英語課 《Travel around China》
活動現場,天府一小的副校長鍾鍵與校長助理譚曉琴分別帶來精彩授課,展現了“雙減”背後所蘊含的“教育質量雙增”的深層理念。其中,鍾鍵通過引導學生深入“讀”與“感”,讓學生在激揚的文字中,與杜甫跨越千年的靈魂“相遇”。譚曉琴則帶領學生在英語的世界中,領略祖國的大好河山,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提升了同學們的語言能力,更在無形中厚植了家國情懷。
這兩堂課都以學生爲中心,既高效又富有內涵,它們生動詮釋了“減負不減質,增效不增負”的教育真諦。隨後,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育管理學院朱志勇教授運用循證教育模型,深入點評了兩位老師的課堂,引發與會學者們深刻思考。
作爲本次校園行活動的首發站,天府一小校長謝東雲以《問題——破題——解題》爲題,分享了一小是如何從新學校逐漸邁向新質學校的過程。她說,教育之路尤爲漫長,從發現問題到如何破題再到怎麼解題,是每一位教育人永恆的“考題”。同時,她表示,教育從不是閉門造車,面對不同的“考題”,最終的“答卷”,需要業界專家不斷“問診把脈”,從而更好地育見未來。
天府一小校長謝東雲作主題發言
“問題即課題,解題即創新,創新即成長。”天府一小的蛻變正是在不斷地破與立、探索與解答中精雕細琢而來。七年時間,從無到有,從多個“0”的突破……學校始終以初心爲基石,堅守教育使命,以創新爲驅動力,在如何耕好一塊實驗田的進程中,奮筆書寫下一個個敢爲人先的生動故事。
談新區辦學:
非拓荒之旅
而是耕耘一片“實驗田”
在謝東雲眼中,天府新區辦學並非是教育的拓荒之旅,而是耕耘一片充滿希望的“實驗田”,這樣的理解源自她對國家級新區的定位和內涵的認知。
天府新區,作爲國務院批覆設立的第11個國家級新區。所謂“新區”,不只體現在城市的高起點規劃和高標準建設,更多的“新”在於擁有了相對優越的資源和政策支持後,發展具有可持續的動能,能夠用改革的辦法和市場化、法治化的手段,培育新動能、激發新活力、塑造新優勢,進而成爲全國高質量發展的引領區,改革開放的新高地和城市建設的新標杆,這便是“新”的價值所在,“新區如同一塊‘實驗田’,創新是它的內核”。
天府一小校門
2017年9月,天府一小應運而生。在一衆天府系列數字小學中,天府一小是最早一批佈局於新區的新開辦學校。這所學校的誕生承載着青羊區和天府新區的一場“君子之交”。成都市實驗小學向天府一小派出校長和管理人才,天府一小按照實驗小學的教學理念等進行辦學,至此,實驗小學的優質基因正式散播在了天府新區這片廣闊的土壤中,也由此掀開了兩個區在教育領域深度交流合作的序幕。
天府一小並非實驗小學的簡單複製,而是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它汲取實驗小學的辦學精髓,同時融入新區教育的創新理念,延續着“實驗田”的創新內核。在這裡,傳承與創新交融,進而勾勒“蜀中大雅堂,天府小學校”的教育藍圖。
建校伊始,天府一小便提出了“幸福共長中心體”的辦學定位,將學生、教師、家長以及與學校有緣的一切人或事物納入其中。謝東雲強調,天府一小致力於打造一個獨特的教育場域,讓身處其中的人或事物能夠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實現教育的自然發生和人的自由生長。
率先試點:
推出個性化訂單式課後服務
巧破“四點半”難題
長久以來,“四點半”難題困擾着無數家長。下班時間與孩子放學時間的錯位,使得許多家庭面臨接送與看護的困擾。然而,天府一小通過一項創新服務,成功地破解了這一難題,爲教育帶來了新的可能。
天府一小課後服務——花樣跳繩課程
2017年2月,教育部爲如何解決“四點半”難題提供了方向。同年9月,作爲一所新開辦學校,天府一小開學僅一週,便率先試點推出了個性化訂單式課後服務。此舉迅速成爲焦點,獲得家長們的點贊。
該服務以家長自治和學生自主選課爲特色,結合家委會比選的第三方機構和學校提供的免費場地,爲學生們量身定製了豐富多彩的個性化課程。涵蓋管樂、編程、足球、陶藝美學等40餘門課程,滿足了不同學生的個性需求。放學後,孩子們不僅能得到妥善看護,還能實現個性化的成長。
歷經幾年實踐與創新,如今,天府一小的個性化課後服務已從初始版本升級到更加完善的3.0版。服務內涵更爲豐富,除了學業輔導,還囊括了各種素質培訓。值得一提的是,晚間學校還化身爲社區服務中心,爲家長提供免費的活動空間,讓家長與孩子在同一屋檐下各取所需,共同享受親子時光,讓家庭教育煥發新的活力。
“雙減”之下:
作業不回家
讓師生家長幸福共長
“雙減”之下,天府一小以“作業不回家”的舉措爲迴應,遞交一份學生、教師、家長共同收穫成長的雙減“答卷”。
從學生層面來說,學校釐清了作業設計邏輯,認爲作業的功能不能單一看作是知識的鞏固和拓展,而是學生習慣養成的重要路徑,“好習慣具有‘多米諾骨牌’般的連鎖反應,能讓孩子一生受益。”謝東雲介紹,爲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習慣,在行課期間,學校每天會有50分鐘的專門時間,來對學生進行習慣的單獨培養。
以25分鐘爲一個時段,共設兩個時段,期間啓用計時器,目的是督促學生在規定時間,完成規定作業,培養其時間觀念。而在此過程中,學校同步提出了“不停筆、不擡頭、不交流”的“三不”原則,以此提升學生做事的專注力。待每項作業完成後,教師以“簽到打勾”“作業完成率”“作業完成等級”的方式對學生進行相應認證,系列的舉措背後,呈現的是學校通過作業來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初衷。
學業培優教師適時指導學生
教師方面,學校以教師的“雙增”迴應“雙減”。一是,增主修內功,研讀課標,吃透教材,站穩站實課堂主陣地;二是,精突破,從細化作業設計維度、具化作業設計類型、堅持團隊協同作戰三方面入手,抓實落實作業設計能力。這樣全校性“大團隊”的作戰方式,讓天府一小的教師團隊在新區2023年中小學作業設計大賽第二階段中,一連斬獲9項一等獎,其中,8項進入下一環節,參加市級評選。
那作業不回家後,如何扭轉家長的觀念?天府一小一舉推出四項舉措,把生活陪伴交給家長:用一本《共育共長本》,彙集孩子在校的成長、老師的勉勵和家長的期許,讓家長學會傾聽孩子的心聲,緊繫家校互動;用一道“選擇題”,讓家長陪伴孩子一小時,減少週末沒有作業的焦慮;用一場家長成長系列講座,提升家長教育養育的科學性,構建家校社協同育人新生態;用一週一主題的“週六書館”,爲親子家庭搭建的一個集學習、研討、分享、展示爲一體的多元化成長空間。
率先倡導“柔性交流”理念:
促進新區教師交流輪崗改革升級
2022年7月,天府新區出臺《四川天府新區教育系統教師交流輪崗工作指導意見(試行)》,而此項政策的最早倡導者正是天府一小。
早在2021年,天府一小就在全區率先提出集團、聯盟教師“柔性交流”理念,旨在化解傳統教師交流效果不盡人意的困局,縮短城鄉之間、校際之間義務教育師資水平差距,從而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並於2022年10月聯動天府中學教育集團(小學部)和天一聯盟,立項省級重點研究課題《基於天府新區教育集團化背景的教師多元交流促進共同發展的模式研究》,以課題爲基礎開展教師柔性交流,提升教師隊伍專業素養,以學術引領區域教育高質量發展。
《基於天府新區教育集團化背景的教師多元交流促進共同發展的模式研究》開題報告會
那麼,什麼是“柔性交流”?即以非全職交流爲主要形式,以學部“名師團”爲班底,優中選優,選拔區級及以上名優教師,組成 “柔性交流”師資,交流機制建設遵從“聚焦業務,注重實效,多元靈活,便於操作”的工作原則,秉持“供需統籌,模式多元,雙向奔赴,人崗相適”策略,重專業、弱形式,因人、因事、因需開展。
區別於傳統教師交流模式,柔性交流更加多元化,更具適應性、靈活性。不僅交流時間可長、可短;交流地點可送教上門、可居家迎賓;交流主體可單打獨鬥、可集體聚力;且交流形式更有六種之多,包括派駐交流、互換交流、兼崗交流、跟崗交流、導師交流、分層交流等。
成渝名校長工作室論壇
政策實施以來,天府一小依託新區平臺資源,創新教師交流輪崗工作機制,激活教師發展內驅力,助力教師在交流中共籌教育智慧,實現自我革新、專業成長。
目前,學校已聯動天一聯盟、天中集團(小學部)、第四聯盟學習共同體,成渝兩地、名校長工作室等30餘所成員校協同發展,共鑄新區優質教育生態,兌現所所學校都是家門口的好學校的辦學承諾。
創新管理體制:
建營盤,出好兵
激活教師內驅力
天府一小,以其獨特的管理體制和教師激勵機制,在教育的海洋中獨樹一幟。短短几年間,從“零”的起點快速崛起,數據是最佳的證明:教師職稱全覆蓋,榮譽稱號與獲獎數量飆升,獲獎率高達180%。這一切的背後,是學校秉持的“建營盤,出好兵”的理念,以及由此激活的教師內驅力。
天府一小教師節頒獎典禮現場
建校初期的泥濘與艱辛,如今已成爲歷史中的一頁。那時,應聘的老師們踏着泥濘前來,帶着對教育事業的熱愛與執着。面對“兩自一包”的辦學機制和無編制的市場化環境,學校卻看到了“活水”的潛力,決定以制度優勢穩固教師隊伍,從“造夢”“造場”“造梯”“造人”四個維度出發,全力打造一支優秀的教師隊伍。
“造夢”,是以“雅正”文化爲指引,爲初入職場的教師指明方向,培養他們的歸屬感;“造場”,則是通過創新學校治理模式,營造一個強大的“能量場”,使每一位教師都能在這個場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發揮自己的價值。同時,學校還建立了具有激勵作用的薪酬體系和人才戰略,即“造梯”和“造人”。優裕的薪酬福利和廣闊的晉升空間,激發了教師的工作熱情,也實現了教師團隊的互利共長。
2023年教師節前夕,天府一小的薪酬管理體系再次升級。學校與長期服務的教師簽訂了“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併爲他們建立了補充養老保險計劃。這一舉措不僅提升了教師的幸福感,也爲他們創造了一個更加穩定、有保障的工作環境。在這裡,教師們可以安心從教、潛心育人,爲學校的持續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展望未來:
以新質生產力爲引擎
攜手共赴廣闊且多元的未來
在今年“新質生產力”這一概念首次亮相政府工作報告,並被置於各級政府全年十大重點工作的首位。如今,各行各業都在深入挖掘和探索新質生產力的潛力,教育領域亦是如此。
那麼,在教育語境下,何謂新質生產力?謝東雲給出了自己的見解。她解釋說,如果將新質生產力理解爲以科技創新爲核心,具備高度科技化、高效率和高品質的特徵的新型生產力,那麼在教育領域,它便代表着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內涵要求,代表着教育質量的高級追求,“這是我們從工業化教育模式邁向智能化教育模式的必由之路,也是每一所學校在這個時代必須迴應的挑戰和必須完成的答卷。”
天府一小校園
天府一小,在過去七年的時間裡,在創新與探索中“奮筆疾書”,崛起爲教育新高地。但教育是一場永無止境的修行,在當今人工智能日新月異的時代背景下,天府一小不僅將學校視爲知識的殿堂,更將其打造成了一方能夠啓迪師生感知力與創造力的教育場域,以新質生產力爲引擎,激發學生創造力、拓寬教師視野,攜手共赴一個更加廣闊且多元的未來。
紅星新聞記者 許雯 實習記者 何林珈
圖據天府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