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張銘清、陳雲林、到張志軍遭受抗議看兩岸發展

畢殿龍大陸部分研究臺灣學者掰着手指盡數大陸國臺辦主任張志軍訪臺的亮點和意義之後,也許換一個新的角度才更能檢視兩岸關係究竟發展到一個什麼樣的階段和程度。尤其是從大陸官員張銘清陳雲林、張志軍等以官方和官方的身份訪臺,遭致臺獨分子的抗議,不但不能給兩岸關係抹黑,恰恰能夠從獨特的角度解讀出兩岸關係的的現狀和未來的一些資訊。張志軍訪臺除了兩岸學者已經總結的諸如官方互訪的突破,兩岸繼續穩定交往的象徵意義外,另外,這次訪問兩岸可以各自解讀或可資利用的素材是,張志軍以大陸方面主管臺灣事務最高官員的身份訪臺,臺灣自己自然可以解讀兩岸爲互不否認的實證,但大陸還是希望利用這個更有衝擊力的訪問,向臺灣民衆,尤其是中南部基層民衆表示友好和釋放更多的直接的利益,以調整先前因爲採購臺灣農產品有太多環節,以及臺灣有些團體故意醜化淡化大陸的惠臺政策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或者寄望通過改變能將惠臺政策執行得更有效率等。另外一個方面,則是通過此次訪問,可以更全面系統地驗證兩岸關係發展的真實現狀和水準。大陸國臺辦負責人張志軍參訪臺灣行程中,遭到部分臺獨人士如影隨形的跟蹤抗議,致使保護其安全的人員車輛更遭潑白漆。剛開始大陸媒體,也許出於爲了不讓這樣的雜音沖淡了兩岸交流的真實氛圍,竭力迴避和淡化了這樣的報導。最終還是新華社記者用口述的形式描述了這類新聞。其實,如果將對大陸官員訪臺每次抗議聯起來看,從這些雜音中,反而更容易解讀兩岸關係發展的現狀和未來的面臨的挑戰。

2008年,張銘清以學者身份訪問臺南被臺獨分子推倒,到同年大陸海協會負責人陳雲林以半官方身份訪臺,第一次在臺北圓山飯店被圍攻,民進黨系統組織了抗議活動,並在此場合發生了多起暴力衝突。當時的民進黨主席蔡英文還因爲這個事件被冠以「暴力小英」的稱號。再到2009年年底,第二次陳雲林以同樣的身份訪問臺灣,下榻臺中。民進黨組織力度越來越小,暴力抗議,只剩下一小部分臺獨分子。儘管當時抗議者執勤員警推下卡車,導致其受傷,但與第一次圓山酒店對民進黨組織的對陳雲林的抗議,已經不可同日而語。推倒張銘清和圓山飯店抗議圍攻陳雲林的很多骨幹被視爲英雄,到臺中暴力抗議的人,則已經淪爲小丑了。而這次抗議張志軍潑油漆者,似乎也沒有得到更多的認同。這次張志軍訪臺,儘管臺灣方面維護其安全的周邊人員和車輛被潑白漆。但其整個被抗議的過程和參與的人數也越來越集中在少數臺獨分子身上。民進黨黨中央和一些大牌政治人物,對張志軍的訪問臺灣,立場明顯軟化,持有各種樂觀其成甚至歡迎的態度。尤其是張志軍和綠營的地方諸侯高雄市市長陳菊會面,這在民進黨和大陸沒有建立全面正式交流管道前,已經達到極致。同樣有抗議,但從抗議的人數、力度和參與的人羣,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這對兩岸關係恰恰不是丟臉的事情,而是另外一個角度說明,兩岸交流已經積累了堅實的社會基礎,除了個別臺獨分子,任何政治人物都感受到了,兩岸不得不做正常交流的壓力。抗議和破壞兩岸正常交流的行爲則是要不得人心的。以前在綠營以大尺度、暴力、吸引眼球方式抗議圍攻大陸參訪臺灣的官員,常常被視爲英雄的社會氛圍,已經不存在了。這是值得樂觀的方面。民進黨在兩岸交流上,也漸趨希望擺脫臺獨的綁架。儘管很多人希望大陸官方能聽到多元的聲音,但潑漆、謾罵等粗野方式已經不得人心。讓大陸聽到臺灣多元聲音的願望會越來越強烈,方式也將會越來越理性。應該警醒的是,無論兩岸關係如何發展,臺獨分子根除短時間之內是不可能的。現在只是式微,隨時壯大的土壤依然存在。以後參訪臺灣的大陸官員遭受各種甚至更極端的抗議,是會長期存在的。但這都無法阻礙兩岸關係發展的大勢

●作者畢殿龍,河南,資深評論員臺海評論家,以寫國際時事和臺灣評論爲主。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