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splay民族魂?當代漢服不過是件普通衣服!

隨着國潮陰風陣陣襲來,漢服也跟着火出圈外。原本屬於戲曲、歷史與cosplay愛好者的小小癖好,迅速變爲滿街都是的大衆“文化”。

雖說穿喜歡衣服是個人自由,可當我看到那些cosplay愛好者操着半文半白狗屁不通的古風話,舔着臉給自己穿漢服貼個復興漢民族文化的標籤,還到處出警,對別人穿衣服指手畫腳,就讓我忍不住想說道說道漢服這玩意真有這麼高大上麼?拿他隨便出警又是什麼行爲,廢話不多說,讓我們直奔主題。

三上老師拉高漢服美感 一些人還要指手畫腳

對於正常人來說,穿什麼衣服不過是個人根據審美與需求的選擇而已。但對漢服coser來說,漢服就遠不是一件衣裳那麼簡單,而是承載着民族歷史與文化的聖物,不容他人有一點不敬,如果你說他們是coser,他們就會跳起來大罵一番。然而可惜的是,無論漢服黨怎麼罵,從歷史還是文化的角度來看,一種衣服都太過狹隘而無法成爲歷史和文化的載體。

歷史含義是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活動,它的主體是人類社會而非一件器物。雖然近年來史學研究的視野開始向微觀發展,一件器物多少能反映歷史的面貌,但歷史本身仍舊是諸多微觀結果綜合而來的產物。所以,衣服是斷然無法承載起歷史這麼大的內涵的,至多隻能說它直觀的反映了歷史的一部分。

漢服就是一種古人穿過的衣服而已

出於對歷史的追思而披上古衣,那就應該是嚴肅、嚴謹的,要儘可能的復原古時情景。而不是套上兩件不倫不類的古風衣服,穿着現代的鞋子、內衣甚至戴着眼鏡,留着現代髮型,對着相機擺上幾個pose,再說上兩句不文不白的怪話就覺得自己承載了歷史。

當然,一切歷史都是過往雲煙,不是人人都必須用搞學術的心態瞭解。歷史的復原可以有趣、娛樂化,也可以不必處處較真。既然如此,那就請放下身段寬以待人,允許別人對你提出各種意見,允許別人以“離經叛道”的方式來改造、發揮,更要允許別人說你是個coser。別像癩蛤蟆那樣,戳一下就氣鼓鼓的蹦躂起來,大罵別人不尊重歷史,不尊重你的民族。

如果真較真歷史 現代髮型和佩戴眼鏡是妥妥的不尊重歷史

此外,文最早有花紋的意思。後演變爲文字之意,二者都是人類思想的體現。至於化則是泛化、擴大化的含義,二者合起來便用於概括人類精神活動的產物。所謂文化,就是這兩個概念融合的結構。

從載體來看,分爲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前者比如衣物、建築、裝飾品等,後者如語言文字、風俗和習慣。這些載體當中最穩固的無疑是語言文字,它成爲近代劃分文明、民族的關鍵標準。漢民族的認同,一直以來也是以漢語漢字爲紐帶維繫的。其他載體則非常容易隨時代變化、外部影響而發生天翻地覆的改變。比如如何過節日、日常的風俗習慣等等,而衣服不過是風俗習慣中小小的組成部分之一,還沒有什麼存在感。畢竟,就算人們穿上西服過年,人們也不會覺得有違和感。

傳統的漢文化認同 恰恰最不拘泥於服飾考究

既然如此,漢服如何能承載文化這麼大的含義呢?可悲的是,就連那些不肖子孫頂禮膜拜的祖先也同樣不看重衣服。趙武靈王身爲中原諸侯、華夏子民,理應堅持華夏衣冠,卻大搞胡服騎射,從此讓漢人們穿上了褲子。宋代更是胡風甚囂,經典例子便是引入契丹、女真風俗中的釣墩,而其他胡人服飾也讓宋國的士族庶民們紛紛仿效。以至於朱熹感慨道: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

直至民國宣稱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卻還是流行起了根據滿人旗女袍而改良的旗袍。儘管旗袍起源還有爭議,不過都不否認滿人旗女袍對旗袍有影響,且傳統看法是源於滿人旗女袍,故而採用此說。

釣墩是一種女子襪褲 在宋《雜劇人物圖》中的女子就有體現

說到這裡,肯定有人要反駁,韓愈曾說“孔子之作 《春秋》也,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於中國則中國之”。表明禮乃是夷狄與華夏區別的重要的標準,而服飾正是禮最直觀的體現。漢服難道沒有因而承載華夏“禮”的古文化嗎?

這種看法乍一聽破有道理,實際上犯了以偏概全毛病。禮是人類社交和身份識別的一種體系,它包含服裝卻不侷限於服裝。所以《史記》纔有楚人沐猴而冠之說,意思是無論別人穿什麼民族的服飾或者穿現代服飾,都不妨礙他們認知、傳承歷史與文化。穿着漢服拍照的人們,也未必真懂什麼民族文化和歷史。更何況古代的禮早已丟進歷史的垃圾堆了,古人自己都在逐漸摒棄前人的禮以至於孔子天天要強調克己復禮卻不得。今人卻在這要用一件衣服復興古禮,實在是可笑。

沐猴而冠

更爲可笑的是,現代漢服coser穿衣服從來沒考慮過自己身份。一個放到古代充其量是匠戶的人竟能穿達官貴人的袍服,還能用上高貴的顏色,如柘黃、紅紫等,而不用底層百姓會穿的白色,這是何其的僭越!

總的來說,歷史包含服裝,文化也可以部分體現在服裝上。但不能僅僅依靠一種款式的服裝來承載、定義和約束歷史與文化。這是典型的本末倒置!

葉公好龍的僭越者 按傳統律令必然被打屁股

以現代標準審視 古代服飾大都不合格

既然服裝無法承載那些高大上的內涵,那我們就不得不討論一下它的本質--用於避寒、遮羞、裝飾的生活用品。

這個層面來說,漢服的價值無疑是很低的。以古人的技術水平來說,服裝的裁剪、用料和設計都有着極大的缺陷。如缺乏現代常用的鈕釦、拉鍊等零件;缺乏有彈性、貼身、更保暖或者防水的材質,也沒有口袋這樣的便利設計等等。這就意味着漢服無法勝任防水、緊身、極寒中保暖又不累贅等特殊需求,也不能如現代衣服那樣爲日常生活提供充足的便利。更不用說許多漢服coser穿的不是勞動人民的服飾,而是用於祭祀、朝堂等禮儀場合的袍服。這種衣服古人自己都嫌不便,連一心恢復漢族冠服的朱元璋都因五冕冠服太過繁瑣而下旨:祭天地、宗廟服袞冕。社稷等祀,服通天冠,降紗袍,餘不用。

袁世凱穿上漢服也只是用於祭祀

從審美角度來說,漢服也早已落伍。因爲缺乏立體剪裁的設計,不能更好的貼合人體、凸顯身材,也沒有胸墊、墊肩等支撐部件可以更好的將衣服的定型,只能像個被單一樣披在身上,顯得臃腫而散亂。當然,可以自欺欺人的說這是仙風道骨&old school。

除此之外,漢服的服裝用色通常單調,花紋的選擇不多還老土,彷彿上個世紀老太太穿的各種花襯衫花棉襖一般。與之相對的現代服裝,可選的顏色和圖案就要多的多了。得益於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人類對顏色的認知,染料的使用,比古人高了無數等級。因爲信息時代的來臨,文化大規模的高頻交流,圖案的創作靈感和素材來源的豐富程度也是古人無可比擬的。毫不誇張的說,一件印着人物肖像照片或者動漫人物的T恤,就足以讓古人望塵莫及。而與服裝匹配的古代妝容更是給堪稱邪術換臉的現代化妝術提鞋都不配。就審美來說,漢服也沒有什麼值得稱道的地方,當然,漢服可以現代化改良,比如情趣漢服之類的,只是這麼做怕是漢服擁躉又要罵罵咧咧了。

立體剪裁可以讓衣服更貼合人體曲線

當代漢服 基本都是cosplay範疇

既然漢服無法承載的起歷史、文化這樣的高深內涵,實用價值也不大,是不是漢服這東西就不應該穿呢?其實也不盡然,當人們或出於對現實生活的不滿,或出於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或是對某些人物的喜愛,就會期待通過扮演某些角色獲得滿足感,而扮演角色最便利也最主要的形式就是穿具有角色特徵的衣服。

這種行爲自古已有,優伶、祭司便是角色扮演的常客,他們通常會在表演戲劇或祭祀時扮演神明或者傳說故事中的角色。古希臘人也會在一些節日慶典上精心裝扮成神明或史詩英雄。在中國,甚至皇帝都會親自參與角色扮演。例如大名鼎鼎的乾隆帝,在諸多畫作中時而成爲書生、時而又成爲採藥人,更離譜的是還變成了菩薩。何況現代人的物質生活已經大大充裕,精神生活的需求自然水漲船高,穿點現實生活中罕見甚至沒有的衣服開個趴體,拍拍寫真發到網上炫耀炫耀也是可以理解的。

愛好cosplay的乾隆皇帝

總而言之,穿漢服本質就是個人爲了追求獵奇進行的角色扮演。它的內涵淺顯,整體價值不高,拿來娛樂是不錯的選擇。

但要拼着幾寸破布上綱上線,那就是既無知又無恥的可憐心態。奈何總有人拎着民族、歷史和文化大棒隨意出警,給他人亂扣帽子。在不知不覺中侵犯他人自由,也侮辱了祖先英明,真可謂大逆不道、數典忘祖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