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慈悌專欄》用民主反民主的是誰?
賴清德總統15日前往國發會檔案管理局,視察政治檔案開放應用情形。(黃世麒攝)
7月15日是「解嚴紀念日」,賴清德總統選擇這天去視察國家檔案局,宣示政治檔案「不可以藉故把重要的資訊遮蔽」等三方向。不過外界更關切的卻是,原本在中正紀念堂「蔣介石大廳」的國軍儀隊改到民主大道展示,政府毫無意義的小動作,看不到正義,卻撕裂了族羣。
賴清德在視察政治檔案開放應用情形時表示,他不希望任何人在民主社會「用民主反民主」;也不希望過去曾站在人民的對立面,與極權主義站在一起的人,企圖將國家帶往過去。期勉國家檔案局提供資料讓國人瞭解這段過去的歷史,凝聚國人力量。
不過檔案局裡的政治檔案開放多年,民進黨也執政多年,作爲美麗島事件「頭號戰犯」的已故民進黨前主席施明德,過去申閱相關檔案,卻發現有大量檔案被抽離、遮蓋,只能看到被塗銷的影本,即使施明德生前大聲疾呼,檔案局卻依然故我。
賴清德宣示未來檔案局三大方向,要求轉型正義要化被動爲主動;除牽涉到國安、法律、當事人人權的資料之外,都應該以公開爲主,不可以藉故把重要的資訊遮蔽;還說「沒有公開之名沒有公開之實,就沒有辦法落實《政治檔案條例》的精神」。
賴清德雖然高喊「團結」,但從談話中可以看出,他已認定至今還有人「站在人民的對立面」「與極權主義站在一起」,綠委和「國安人士」近日一再指控在野黨是北京當局的「協力者」,顯然賴所指的正是批評和監督賴政府的在野黨人士,絲毫未自省,民進黨過去8年的執政,正逐漸「站在人民的對立面」。
從疫苗採購案、快篩劑採購、進口巴西雞蛋到鏡電視弊案,儘管歷次民調都顯示民衆希望政府公佈真相,最後都是不了了之;民進黨批評在野黨挾多數席次強制通過許多法案,卻不敢提過去民進黨團挾多數席次「只有不想通過的法案,沒有通不過的法案」,民進黨政府不是「與極權主義站在一起」,而是逐漸向極權主義邁進。
以中正紀念堂爲例,從前總統陳水扁到蔡英文,多數民意都不支持改變,但只要提到「轉型正義」,就拿中正紀念堂開刀。民進黨政府顯然也知道,社會大衆對於蔣氏父子的功過並未蓋棺定論,任何大動作都可能引起極大反彈,但爲討好深綠支持者,只能不時玩些小動作。
國軍儀隊在「蔣介石大廳」的站哨勤務,保留了臺灣從戒嚴到民主的歷史過程,也成爲國內外遊客瞭解這段歷程的參觀重點,但從「大中至正」牌樓改名「自由廣場」、中正紀念堂」更名「 國立臺灣民主紀念館 」,並重新規畫堂內的展覽方向,到撤除國軍儀隊崗哨,民衆看不到「轉型正義」,只看到民進黨大搞意識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