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弱人文價值和資本主義制度

資本主義的倫理力量:爲什麼自由市場制度能創造更好的人文價值(時報出版)

在最近的兩百年,資本主義制度在現代社會中浮浮沉沉,自由市場的觀念多次被主流社會批判與否定,卻又一次次被正名和肯定,政府重視富國強兵,認爲國家應該通過貿易存儲重金屬,國家的強大是經濟發展唯一目的。而同時,民間不應該與國家爭利,財富應該集中在社會上層,民間經濟發展也因此被限制。到十八世紀後現代資本主義之父亞當.史密斯提出,我們應該開放民間市場自由交易,並建立法治系統,方能刺激經濟發展,令民間累積起財富。某個程度上來講,亞當.史密斯主張把政府和民間的經濟角色給反過來。他覺得民富比國富重要,因此發展經濟應該交給民間市場,而政府應該退居二線。

資本主義和自由市場固然能創造巨大的財富,但此制度所產生如貧富差距的副作用;另像馬克思等的學者,提出計劃經濟,來代替資本主義。計劃經濟曾風靡一時,中國、蘇聯、北韓、古巴等共產主義國家就直接採用此制度。在二十世紀絕大部分時間,許多資本主義國家雖然沒有導入計劃經濟,但此制度的也對當時的自由市場經濟也帶來巨大的影響。特別是在二十世紀三○年代全球金融危機後,越來越多人批判資本主義中不穩定的特性,主張即使不直接採用計劃經濟,公權力也應該對市場進行干預和管制,防止經濟危機再發生。

自由市場可以被調控干預的想法,直到一九七○年代都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主流。但七○年代的全球石油危機和滯脹,令各國束手無策,才讓自由市場自我調節的力量被重新重視。從八○年代起,由美國總統隆納.雷根(Ronald Reagon)所主張的供給側改革,和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的經濟自由化,令人們重新注意到自由市場不被幹預時的力量。與此同時,共產中國的改革開放,蘇聯的倒臺,東歐的經濟自由化都在八○年代蓬勃發展。自由市場和資本主義成爲了全球主流,也帶來之後的全球化和財富大爆發。

但當所有人都以爲人類已經找到最好的經濟制度的時候,二○○八年的全球經濟危機的發生,歷史彷彿又把時間拉回到一九三○年代。面對這次金融危機,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非常果斷地出手救市,出臺紓困政策救助奄奄一息的投資銀行。同爲經濟大國的中國,面對經濟危機也出臺了「四萬億救市計劃」,通過貨幣政策來刺激經濟。曾經我們所相信,面對危機自由市場能自我調節的信念,彷彿瞬間被拋於腦後。蘇軾曾說大勇者要「卒然臨之而不驚」,很顯然面對二○○八年經濟危機,各國經濟政策的爲政者都有點驚慌失措。

資本主義制度的核心是尊重個人自由,允許人性利己,有利公平競爭並擁有私有財產。這看起來十分符合人性和普世價值。但從以上二○○八年各國經濟危機的對應,我們可以看出,資本主義制度是非常脆弱的。作爲現代文明的一重要組成部分,我們現在所擁有的自由市場制度並非天經地義,資本主義在未來退步和消失都不是不可想像的事情。縱觀人類歷史,我們的文明在最近五千年並非一帆風順,文明退步的情況屢見不鮮。

從思想奔放的古希臘和飛閣流丹的古羅馬,到宗教暗無天日的中世紀如是。從百花爭鳴的春秋戰國,到罷黜百家的秦漢如是。從哲學家到音樂家輩出的德國,到獨裁的納粹如是。從呼籲德賽兩位先生的五四運動,到專制且個人崇拜的中國如是。以上例子都可以在短短的數十年內發生,之前文明所留下來的燦爛之後都灰飛煙滅。資本主義制度也是同理,它是我們現代文明的標誌,因此就需要我們通過宣傳和教育,向大衆進行傳播與呼籲,方能讓現代社會繼續在繁榮且彰顯人文價值的方向發展下去。

我認爲資本主義很脆弱的原因主要有二。第一,資本主義和自由市場主張的是,市場中每一個人在多次博弈下,誠實地爲他人創造價值才能換取長期最大的利益。但問題在於追求長期利益並非符合每一個人的本性,一般來講只有在穩定樂觀的經濟環境之下,人們才願意放棄短期利益最大化,從而誠實地追求長期更大的利益。一旦經濟蕭條,人們對生活和景氣沒有信心,也許對於越來越多人來講,短視地對他人招搖撞騙賺一大筆是更理智的選擇。反正明天會怎樣也沒人知道。另一個要讓人誠實追求長期利潤的條件是健全的法治體制。一旦司法退步,人們覺得不公平,這樣也會消磨人們之間的信任感,從而放棄追求長期利潤或退出市場。二○二○年代的香港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第二點,在我看來政治利益與資本主義也有利益矛盾之處。首先,在自由市場中每一個個體可以決定自己如何生產和爲他人提供價值,從而與其他商家進行競爭。這本質上把在社會運作權力分散到民間。這對於民選政府來說,都有可能是不舒服的。市場自由競爭就代表政府不能控制,也代表社會往什麼方向發展是無法預測。這對想贏得下次選舉的民主政府來講是挑戰,就勿論專制政府了。因此,我不懷疑公權力永遠有想幹預自由市場的衝動。

再說對於政府來講,社會穩定是最重要的。一旦經濟景氣不好,民怨開始沸騰,政府就會有衝動想救市。表面上,政府的紓困政策是爲了國民好,盡力避免讓老百姓受到危機的衝擊。但很多時候政府的介入會破壞原有的市場機制,輕則動用納稅人的錢來挽救效率不佳的企業,打擊市場信心。重則就是亂印發鈔票,造成通貨膨脹和債臺高築,令經濟問題更加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