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生農漁業智能轉型 雲林縣首參賽即獲智慧城市創新應用獎

雲林縣口湖鄉臺灣鯛創意園區獲得國發基金1.8億元挹注,把傳統養殖池給爲智能養殖,更節能、更省人力,產量是傳統魚池的40倍。(雲林縣府提供)

雲林縣水林鄉微醺農場以智能溫室打破天然條件的栽種限制,縣長張麗善(右)嘉許農場主人黃衍勳(左)勇於突破。(雲林縣府提供)

透過物聯網,一支手機就能控制溫室或魚池,2022智慧城市論壇暨展覽22日到25日在南港展覽館舉行,雲林縣分享6個智慧農業成果案例。(雲林縣府提供)

雲林縣府3年前成立地方創生辦公室,媒合縣內農漁業者接觸轉型,帶動農業翻轉契機,這些成果使雲林縣在第九屆智慧城市創新應用獎中脫穎而出,也是唯一智慧農業領域的得獎者,縣府計劃處長李明嶽(右)代表受獎。

雲林縣府計劃處長李明嶽(中)陪同雲林縣積極投入科技轉型的青農出席2022智慧城市論壇暨展覽。(雲林縣府提供)

中央政府的地方創生資源不少但分散在各部會,雲林縣府3年前成立地方創生辦公室,媒合縣內農漁業者接觸轉型,帶動農業翻轉契機,這些成果使雲林縣在第九屆智慧城市創新應用獎中脫穎而出,也是唯一智慧農業領域的得獎者。

極端氣候衝擊傳統農業生產,雲林縣長張麗善盼縣內農漁業加速轉型,成立「地方創生辦公室」針對農漁業創生找中央資源,協助業者與社區找出路,曾爭取到國發基金1.8億元挹注推動「智能養殖」,也輔導過農場溫室參加工業局競賽獲得第一名300萬元獎助。縣府本身也成立智慧農業大學、雲林數位農業行動平臺,示範把科技運用於農漁業。

2022年智慧城市創新應用獎舉辦9年來,雲林縣府首次參賽,「打造中南部六級產業AI科技示範場域-雲林數位轉型創生服務」從57個角逐者中脫穎而出,成爲12個得獎者之一,是唯一智慧農業領域的得獎者,雲林縣計劃處長李明嶽代爲受獎。

李明嶽表示,工業局、農委會、文化部、營建署、教育部都有地方創生資源,本縣地方創生辦公室的核心價值是智能轉型,因此針對縣內農漁業者的需求找資源,除了鼓舞也陪伴他們追求進步。

該辦公室的成員有資策會人員、社造老師、協調人員共6人,分工找尋中央資源、媒合農漁業者、扮演溝通角色。

李明嶽表示,該辦公室輔導臺灣鯛生態創意園區2019年獲得第一筆國發基金挹注打造「智能養殖池」,透過感測設備監控養殖魚池,產量是傳統魚池的40倍,並結合太陽能板發電,成爲再生能源循環的魚池,獲得美國訂單青睞,業者將再持續投資轉型。

水林鄉微醺農場的溫室則導入物聯網技術,即時監控溫室內光度、溫度,反饋給控制系統驅動自動化設備,作物栽培更準確,也更節省人力。

2022智慧城市論壇暨展覽22日到25日在南港展覽館舉行,雲林縣分享6個智慧農業成果案例;縣長張麗善則獲邀出席「2022智慧城市女性領袖峰會」分享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