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熟殲-15 陸買俄製蘇-35戰機是吃補
解放軍殲—15艦載戰機在遼寧艦進行訓練的資料照。(新華社)
儘管殲-15已成爲解放軍航母艦載機,編號已達212號,但曾數度發生墜機事故,中國專家認爲,它的研發尚未成熟。而在研發殲-15D/S的過程中,俄製蘇-35戰機的到來,發揮了很大的作用,終於使它成爲中國艦載機成熟的象徵。
不久前,在南海閱兵中率4架殲-15接受校閱的飛行員徐英接受央視《面對面》節目專訪時表示,在受閱過程中,最擔心的就是「飛機有問題」。
而鳳凰網的軍事評論30日指出,提到殲-15墜機,大家腦海中立即浮現的,就是2016年4月27日因殲-15電傳故障犧牲的張超。
分析指出,如果只從戰機發生慘重事故的機率來看,殲-15的確相當危險。因爲就在張超死前22天,另一架殲-15同樣因爲電傳故障墜機,導致飛行員曹先建重傷。而殲-15會這麼「危險」,不僅因爲它擔負了高難度的飛行任務,更因爲它的技術成熟度可能是解放軍所有現役戰機中最低的。
追本溯源,殲-15是從烏克蘭的T-10K-7號原型機發展而來,但它卻是蘇-33家族中狀態最不完善,潛在缺陷最多的一款,但當年亟需引進艦載機技術的中國別無選擇。
儘管如此,解放軍不僅儘可能改良殲-15,而且還研發完成雙座版的殲-15D/S艦載機,使它成爲中國艦載機真正邁向成熟的象徵。分析指出,在殲-15D/S的研發過程中,蘇-35到來很可能發揮了極大的作用。
分析指出,研發戰機最容易出現瓶頸的兩大關鍵,就是機體結構與電傳飛控系統。因此,雙座版殲-15D/S必然是在解放軍現役蘇-27家族中一款雙座平臺的基礎上研發的。目前中國海空軍中有蘇27UB,以及蘇30MKK這兩款雙座版蘇-27家族平臺。
前者是上世紀90年代早期引進的型號,2016年後這批戰機已陸續退役。而蘇30MKK至今不僅仍是中國海空軍最強的空中戰術打擊平臺,而且中國大量借鑑相關技術,研發了殲-16戰鬥轟炸機。
分析認爲,殲-15D/S最可能是在蘇30MKK,或殲16的基礎上加以研發。深究蘇30MKK的身世可以發現,它和蘇-35有相當近的血緣關係。1996年底,蘇霍伊設計局就披露了一款接近完成的蘇35/37雙座攻擊機。1999年,俄羅斯試飛首架蘇30MKK原型機。而事後證明,蘇30MKK是在蘇35UB戰鬥教練機的基礎上研發的,兩者零件通用率超過80%,而蘇35UB就是蘇35/37雙座型攻擊機的原型機。
蘇30MKK和蘇35UB相比,最大的區別在於去掉了前鴨翼,重新設計機身結構。爲了勝任最大載彈量12噸、最大起飛重量38噸,以及允許滿油滿彈起飛的戰鬥轟炸使命,蘇30MKK還進行了機體強化,這也意外爲改裝艦載機創造了條件。以殲16爲標誌,中國已經吃透了蘇30MKK的機體結構與電傳飛控設計,也因此,在這基礎上研發殲-15D/S雙座版艦載機順理成章。
儘管蘇30MKK與殲-16性能優異,但分析指出,從蘇30MKK在2004年形成戰力至2016年底獲得蘇-35,中國有12年沒有再接觸國際頂級戰機的研發成果。從殲-15戰機2009年首飛,7年後仍連續出現電傳飛控故障來看,中國目前仍需要從俄羅斯獲得頂級蘇27系列戰機電傳飛控系統的技術資料,以作爲參考,而蘇35無疑是上上之選。蘇-35戰機2016年底交貨後,中國不僅加速雙座型殲-15D型研發,還在相關基礎上研發了電子戰型,分析認爲,這一切或許並非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