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裡的路也聯上了網(探訪)
本報記者 宋朝軍
在偌大的園區裡穿梭一上午,成立沒咋感覺到腿腳受累。
甘肅隴南市西和縣何壩鎮現代農業示範園,面積約1500畝。對於園區服務中心主任成立而言,往來奔波是家常便飯。
“這路小歸小,但是密,方便實用,不用深一腳、淺一腳,農機、小車也都能開到。”成立所說的“小路”,是去年底建成的一條條水泥路,串聯起了園區各處,就像連成了一張網。
去年,西和縣等108個地方工作案例入選交通運輸部、農業農村部等部門發佈的“四好農村路”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近年來,西和縣下力氣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農村公路,以提升農村交通運輸智慧化水平爲抓手,推動“四好農村路”成爲羣衆家門口的幸福路,把鄉村全面振興這條路越走越寬。
每條公路都有電子檔案
【鏡頭】城鄉客運司機陳軍峰負責運營縣城到長道鎮的線路。聊起自己的車有什麼特別,他說:“車窗前有個智能攝像頭。”
原來,這是西和縣交通運輸局給客運車輛配備的車載智能分析儀。在客車運營途中,分析儀通過攝像頭收集路面信息,同交通綜合管理系統中的電子檔案進行比對,一旦發現路面有損壞,就會自動上報,由後方派人處理。“路況有保障,我們開車就順暢。”陳軍峰說。
村路不僅“連成網”,更“聯上網”。西和縣交通運輸局內,農村公路管理養護站站長張紅霞登錄交通綜合管理系統,就能看到各條路的實時情況。
2022年,西和縣交通綜合管理系統建成運行。同年,何壩鎮的現代農業示範園開工建設,並同步啓動了園內水泥路的建設。
在西和縣交通綜合管理系統的“工程項目”模塊裡,立項、勘察設計、招投標、施工和交工竣工等環節構成了流程圖,每個流程的責任人(單位)、進展、時間等信息,都很明確。在施工階段,安全監管天數、資金使用等整體情況清晰透明。此外,質量檢測、項目人員和設備管理等細節也動態更新,可實時監管。截至目前,系統的監督面已覆蓋50個農村公路建設項目。
對於建成的農村公路,系統通過可視化手段,將其級別、區段位置、路面情況和路產信息等集中展示,做到了“一路一檔”,即每條公路都有電子檔案。
多方聯動完善巡查養護
【鏡頭】雲華山間,農村公路蜿蜒盤旋。稍峪鎮郭河村的村級路長郭德才拿着手機,走在巡查養護的路上。
在西和縣交通綜合管理系統的手機端應用程序上,郭德才打開“路長制”模塊,就能開啓聯網巡查。凸面鏡、限速標誌、轉彎標誌、路長公示牌……郭德才一路“打卡”,系統隨之生成巡護記錄。遇到路面髒污或垃圾,郭德才立即協調志願者進行清理,並將養護記錄上傳到系統。
在西和縣,縣、鄉、村級路長有近450名。通過前後端配合,他們和縣交通運輸局建立了“巡查、反饋、協調、處置、督查”五步一體的工作機制,實現了對農村公路的網格化管理。截至目前,各級路長“聯網巡查”1200多次、超4300公里。
除了便利養護人員,交通綜合管理系統也可以接收羣衆報告。一次,系統接到羣衆在線反饋,稱曬經鄉黃莊村一段路基填料流失,路面懸空。工作人員用無人機拍攝現場,查明原因,當地組織第三方公司回填沙礫、設置路肩牆,消除了風險。對每次養護的效果,系統也會予以考覈。
甘肅華欣盛建設工程有限責任公司的員工魏進,多年來積極參與農村公路養護。2022年系統運行後,他有了新習慣——每次執行養護任務,都要帶上裝有芯片的專業智能巡查機。
當地在標識標牌、橋涵隧道和護欄等重點點位,安裝了5000多個物聯網控制器,建立起公路資產基礎數據庫。養護時,魏進開啓智能巡查機和手機,每巡查養護一處,前後端就會同步連接、記錄數據、上傳日誌,爲調度養護力量、監管養護質量提供依據。“會用這個系統,等於配了個管家,把‘賬本’記得明明白白。”魏進說。
道路通達帶動文旅發展
【鏡頭】在出土過仰韶彩陶的長道鎮寧家村,條條村路連接起各處彩陶“打卡點”。“這兩年村路寬了,四通八達,坐在車裡也更舒適,人氣跟着就來了。”村黨支部書記寧振弟說。
在姜席鎮晚霞湖畔,7個村子環湖坐落,由1條村道串聯起來,38家農家樂就建在湖畔的村道旁。美麗公路帶動文旅發展的圖景,濃縮在這湖光晚霞之中。
在交通綜合管理系統內,每條村路不僅被標記了位置、環境等,還被實時記錄着路面性能、破損情況和平整度等指標。結合村路的電子檔案、養護記錄等,並根據綜合情況,西和縣精選部分村路,建設美麗公路,促進交通和文旅融合發展。美麗公路,要在安防排水設施、補植增綠、打造景觀等方面下功夫,與沿線鄉村風貌、自然風光、旅遊景點等進一步融合。
去年,西和縣創建美麗公路超過250公里。如今,在寧家村,博物館前大路寬敞,路旁浮雕具有濃郁的仰韶文化特色,便捷的村路將遊客引向各處。
從縣級“主動脈”,到鄉級“支脈”,再到村級“毛細血管”……通過信息化管理平臺,西和縣着力建設“智慧交通”,將330多條、1700多公里的農村路,提升爲產業路、旅遊路、資源路,路網提質和鄉村全面振興持續相向而行。
變化不只在西和。2018年以來,全國已累計命名西和縣等545個“四好農村路”示範縣。10年來,我國新建、改建農村公路超250萬公里。一張“縣道溝通城鄉、鄉道往來交織、村道抵田連戶”的農村交通基礎設施網絡,已在廣袤的田野大地上形成。
《 人民日報 》( 2025年04月12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