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位觀察 | 李力行、胡佳胤、李強:AI大模型時代,職場人如何保住“飯碗”

*本站財經智庫原創文章轉載需經授權。本文不構成投資決策。

出品|本站財經智庫

編輯|許媛媛 主編|楊澤宇

本站財經智庫《C位觀察》節目一一看C位大佬解讀C位大事。獨家對話智庫頭部經濟學家、企業家、各個領域KOL,解讀時下熱議的財經和社會問題。

生成式人工智能是當下最熱門的話題之一。近日,由本站財經、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和智聯招聘聯合舉辦的“C位觀察——AI大模型發展趨勢圓桌對話”在北京舉行。北大國發院經濟學教授、北大博雅青年學者、北大中國公共財政研究中心主任李力行,北大國發院金融學助理教授胡佳胤,智聯招聘集團執行副總裁李強就AI大模型對勞動力市場的影響等話題展開了深入對談。

在此前不久,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與智聯招聘聯合發佈了《AI大模型對我國勞動力市場潛在影響研究報告》(下稱《報告》)。生成式人工智能將如何影響未來的工作崗位,勞動者應該如何應對AI大模型帶來的挑戰……這些是AIGC時代,每個勞動者必須要直面的問題。

NO.030對話北大國發院經濟學教授、北大博雅青年學者、北大中國公共財政研究中心主任李力行,北大國發院金融學助理教授胡佳胤,智聯招聘集團執行副總裁李強

C位觀察丨李力行x李強x胡佳胤:人工智能的發展改變科研以及就業(來源:C位觀察)

60S要點速讀:

1.北大國發院經濟學教授、北大博雅青年學者、北大中國公共財政研究中心主任李力行認爲,AI能緩解職場35歲危機。在當前數字經濟、平臺經濟的發展之下,有很多人已經從固定職業轉向了自我創業,或者依賴平臺進行零工工作。對職場人來說,要注意到勞動力市場已經發生了變革,充分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提升工作效率,甚至發掘很多創新創業的機會,這可能是解決35歲危機,甚至是解決我們國家就業問題必須注意的一點。

2.北大國發院金融學助理教授胡佳胤表示,如果福爾摩斯生在現代,華生就是一個像ChatGPT這樣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作爲北大國發院金融學助理教授,她鼓勵大學生用AI寫作業,因爲這其實更貼近未來我們和生成式人工智能共存的時代需求。同時,她指出以下四類職業最容易被AI替代:第一類是涉及到文字的處理以及與人對話的職業,像客服、文秘、行政;第二類是需要和機器進行對話的,像學習語言編程類的工作;第三類是比較多重複性的工作,比如辦公室文秘;第四類是有一定知識壁壘的,如財務、會計、法務等等。

3.在智聯招聘集團執行副總裁李強看來,大家未來都需要具備一定使用AI工具的能力,這會成爲門檻。每個人都會用AI工具,就像每個人都會用手機,但有人可以用手機拍出一部電影,有的人只能拍出一個小短片,“會用”和“用好”中間有巨大的鴻溝。同時他認爲,高校僅憑自己很難自己開設出優秀的AI課程,建議企業積極參與到應用層面的課程合作中,並提示需要仔細甄別市面上的AI培訓班,大部分AI培訓班是智商稅。

以下爲訪談精編:

本站財經:《報告》裡有沒有什麼令人意外的結論?

李力行:我們報告一個非常重要的發現,即勞動力市場上的招聘需求,已經對AI技術的發展做出了反應。這是我們一開始沒有預期到的,畢竟AI大模型的發展是今年以來的事情。但是可以想象,勞動力市場在對AI等相關技術的反應將是持續的。在今年ChatGPT等大模型發佈之後,這個趨勢有所加強,細想一下這也是符合邏輯的。

胡佳胤:我接着力行老師講的,一方面我們發現以ChatGPT爲代表的生成式的AI,對勞動力市場已經有了比較明顯的影響。與此同時我們還發現,很多職位發佈的工作內容,沒有出現一個適應性的調整。本來我們預期這些工作有可能會把更多的工作要求轉向那些不能被人工智能替代的方面。但實際上,從2018年到2023年,很多工作內容都沒有發生特別大的變化。所以工作要求沒有出現一個適應性的調整,這可能也是我們比較擔心的一個事情。

李強:我接着兩位老師的部分。我們有兩個觀察,第一個觀察是雖然2018年到2022年之間,招聘信息上的對工作要求、技能要求提升度沒有那麼顯著。但是進入到2023年的一二季度,明顯有一個分水嶺,有部分崗位的技能要求已經開始發生了跨越式改變,即對個體能力的要求上有了顯著性的變化,這就是AI技術加成帶來的變化。第二,未來比我們想象的要來得更快,速度也更猛烈。智聯招聘二季度的數據顯示,我們發現有部分崗位跟AI技術密切相關的,可替代性相關的崗位已經在逐步減少,減少的速度明顯要比大盤減少的速度要快。

本站財經:哪些崗位是最容易被AI替代的?

胡佳胤:從《報告》來看,可以分爲以下四類:第一類是以ChatGPT爲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更多的是與人溝通對話的能力,所以涉及到文字的處理以及與人對話的職業,像客服、文秘、行政,會被部分替代掉。

第二類是需要和機器進行對話的,像很多學習語言編程類的工作,會受到一定的衝擊。第三類是比較多重複性的工作,比如辦公室文秘。第四類是有一定的專業技術門檻、有知識壁壘的,如財務、會計、法務等等。以前可能需要有很強的專業知識背景,但是人工智能的學習能力是非常強的,所以對這部分的職業也會有一定的衝擊。

本站財經:未來,“熟練使用AI的各種工具”會成爲對求職者的硬性要求嗎?

李力行:會。目前,很多公司已經對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做出了反應,並且及時對崗位的要求做出了調整。

作爲科研工作者,我們的論文可能會被很多人戲稱爲八股,有固定的格式,寫起來很麻煩,讀起來也不那麼容易,但是它是一種標準化寫法,可能在過去能夠節約所謂的交易費用。但是在未來,我們用人工智能之後,很可能會不需要論文這樣固定格式的東西,我們主要輸出的是自己核心的觀點,讓人工智能幫助我們加工處理。可以想象未來科研行業一定會發生巨大的變化。

北大教授:以後做科研不一定非要寫論文(來源:C位觀察)

胡佳胤:我也想接着力行老師說的這個話題,因爲我們自己在做研究的時候會發現,它不應該變得越來越專業,或者特別晦澀難懂,包括我們今天在本站做的圓桌討論,也是希望把我們的研究用更通俗的語言向大衆傳播。ChatGPT就可以幫助我們實現這一點,它可以幫助我以各種各樣的口吻,以更容易讓受衆理解的形式,總結我的研究做了些什麼,甚至可以讓它以短視頻的形式寫一篇論文介紹,尤其是這些人工智能產品聯網之後,它能知道大家關心的社會熱點,從而以大家最感興趣的的方式呈現我的研究。不僅僅是對於我們自己做科研,對於任何一個需要和大衆進行傳播溝通的職業,ChatGPT都會是一個助力。

智聯招聘高管:會用AI工具以後是招聘門檻(來源:C位觀察)

李  強:未來它會被稱爲“門檻”,你看現在招聘需求裡面,很少有人會寫“你要會用移動電腦”、“你要會使用辦公軟件”,因爲這些已成爲大多數職業的工作門檻。我認爲大家未來都需要具備一定使用AI工具的能力。但是這個工具使用的能力需要你具備什麼?如果AI的工具足夠先進的話,它就是技術的對話,像今天我跟你的對話一樣,其實不需要我個人額外掌握什麼。每個人都會用AI工具,就像每個人都會用手機,但有人可以用手機拍出來一部電影,有的人只能拍出來一個小短片,“會用”和“用好”中間有巨大的鴻溝。

本站財經:AI技術會加劇35歲失業危機的現象嗎?

李力行:我們和智聯招聘合作發佈的《僱傭關係報告》指出,在當前數字技術、平臺經濟的發展之下,有很多人已經從固定職業轉向了自我創業,或者平臺進行所謂的零工工作。可以想象在這樣的背景下,這種僱傭關係的轉變是一種技術進步導致的,可能是無法避免的。

北大教授:AI技術可以緩解35歲失業危機(來源:C位觀察)

目前全國靈活就業人員達到2億,這個數據很可能還會繼續上升。創業或者是依賴平臺進行一些零工工作,例如翻譯、遠程諮詢、遠程線上培訓等等,未來會有很多新的就業機被提供,但是這些機會未必是在一個固定的大公司,對職場人來說,也需要注意到勞動力市場已經發生了這樣的變革,所以對自己的職業規劃應該有多樣化的準備。應該充分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甚至發掘很多創新創業的機會,這可能是解決35歲危機,甚至是解決我們國家就業問題必須注意的一點。

本站財經:ChatGPT有時候會給出錯誤的答案。如果過於依賴人工智能,會不會被人工智能欺騙?

胡佳胤:現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有時候會產生一種幻覺,它覺得自己說的都是對的。很多時候它整理的一些信息確實是對的,但有的時候它非常的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甚至會給出一些根本不存在的引用出來。尤其是像ChatGPT,它可以自己編程,自己建網站,你會發現它給出來的鏈接,你點開之後還真的有一個網站,上面可能還有煞有介事的介紹。但是可能都是AI自己創造出來的,是一些虛假的信息。

北大教授:別太相信ChatGPT,它經常會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來源:C位觀察)

第二個問題,我們怎麼才能識別這些信息的真僞?因爲很多時候我們藉助ChatGPT做一些專業門檻比較高的事情的時候,我們自己是沒有能力識別信息的真僞的。所以,那些容錯率不高,甚至比較低的職位不太會被ChatGPT,或者生成式人工智能替代。

本站財經:有沒有在科研過程中應用AI,帶給我們一些驚喜的例子?

李力行:你想觀察某一個現象背後是什麼規律,兩個變量之間是什麼關係,你把這個問題提給一個生成式人工智能,它可能就會提供五條思路,很可能其中一條就是非常有用的。類似的例子層出不窮。

李  強:這有可能會啓發我們本身的思考,可能它提供了五條都不是特別靠譜,有可能有一條路徑是新的,我從來沒有從這個視角去思考過,可能立刻就會激發我從這個方面去想一想、看一看,可能會出現新的觀點。

胡佳胤:如果福爾摩斯生在這個有AI的時代,華生可能就是一個像ChatGPT這樣的生成式人工智能。

北大教授:如果福爾摩斯生在這個時代,華生就是AIGC(來源:C位觀察)

本站財經:李教授提到了AI可能會帶來勞動關係的轉變,能不能詳細講講會有什麼樣新的勞動關係出現?

李力行: 結合當前2億靈活就業人員的現狀,我們可以理解爲勞動關係正在從固定向靈活轉變,從傳統向新型轉變,從線下向線上轉變。面對這些轉變,出現了很多職場上的焦慮,同時也出現了很多潛在的勞動保障受損、勞動福利受損等情形。

其實它背後反映了這樣一個邏輯,任何技術進步帶來好處的同時,也會損害一部分人的利益,這是不可避免的。一方面,企業要承擔社會責任,來幫助接納這些弱勢羣體、受損羣體。比如當出租車公司被網約車打垮的時候,出租汽車司機的轉型問題、福利的保障問題等。

另一方面,政府爲受損羣體提供最低的保障,相當於政府是一個兜底的職能。無論是數字鴻溝中受損的老年人,還是在原來僱傭關係中被解僱的人,政府應該爲受損的羣體提供一個社會安全網來兜底,利用技術進步帶來的紅利,通過轉移支付的方式來幫助受損羣體。

北大教授:學生未必要選擇不會被 AI 替代的安全職業(來源:C位觀察)

本站財經:政府具體應該做什麼?

李力行:在政府層面,通過建立並擴大社保、醫保體系,從原來只覆蓋固定就業人員,所謂的城鎮職工保險,擴充到所有的人羣,讓不同人羣享受的福利能夠一體化。通過建立這樣的社會保障體系,勞動保障體系,是一個企業、社會、政府不同層次共同的一個保障體系。

胡佳胤:隨着僱傭關係改變,或者勞動者和企業不再是很固定的一些合同,而是相對靈活的合同的時候,整個社保體系也要做一些改進。比如美國也有做研究,他們調查網約車司機,發現網約車司機也不希望平臺給他交社保,而是希望能把這些錢直接作爲工資給這些網約車司機。

國內可能也會有類似的情況,原因就在於很多零工的勞動者,他其實也不是說未來一定都留在某一個城市或者大城市,他可能想回老家或者想換一個城市,如果我的社保留在了當地,對他來說其實沒什麼用,到他要養老的時候已經不在這個城市了。所以他更希望有一個高額的工資。這個對社保體系的啓示就是,應該建立隨着個人走的賬戶,而不是說綁定在某個地方。

本站財經: AI培訓班是智商稅嗎?

智聯招聘高管提示:大部分AI培訓班是智商稅(來源:C位觀察)

李  強:我們這個報告裡面有一個調查,就是問職場人面對AI帶來的變化,只有5.9%左右的人選擇了順其自然,剩下的人都在尋找解決的路徑,65%以上的人都選擇了要去學習一個培訓的課程。

我在這裡特別想提醒大家,市面上有大量AI類的課,大家一定要仔細甄別,這麼課未必有那麼靠譜。而且作爲個體,你學習AI課程的時候要想清楚,你要通過它學習什麼。比如你是一個學數據分析的同學,要在AI培訓班裡面學習分析思路,這肯定是特別不靠譜的。但是如果你要學習一門語言,怎麼更好地和ChatGPT它對話,讓AI變成你的個人助理,幫你更好地分析,我覺得這是可能的。

第二篩選機構的時候大家一定要看一下,如果它是一家做AI教育的機構,它自己用的很多方式都非常傳統、還沒有AI化,那你就不應該選擇它,因爲它也沒有做好準備。

本站財經:胡老師會鼓勵學生用AI寫作業嗎?

胡佳胤:我會鼓勵大家去用ChatGPT,你自己先寫一版提綱,讓ChatGPT給你優化、潤色、修改提綱,然後你再來看ChatGPT給你有一版改進之後,你自己還能在上面有什麼創新。這其實會更貼近未來我們和生成式人工智能共存、互補時代的一個需求。當然以上主要是針對有條件的大學選修課而言。對於很多必修課,尤其是對學分績GPA影響比較大的課程,由於涉及到評獎學金、保研、找工作、申請出國等等,還是傳統評分方式更好,更具公平性。

北大教授:我會鼓勵學生用ChatGPT寫作業(來源:C位觀察)

本站財經智庫(微信公號:wyyjj163) 出品

本站財經智庫是本站新聞打造的財經專業智庫,整合本站財經原創多媒體矩陣,依託於上百位國內外頂尖經濟學家的智慧成果,針對經濟學熱點話題,進行理性、客觀的分析解讀,打造有態度的前沿財經智庫。歡迎來稿(投稿郵箱:cehuazu201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