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發病率年輕化 醫師揭1症狀和1食物是最大殺手

胃腸肝膽科醫師錢政弘指出,如今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認爲,50歲以下就罹患大腸癌的人跟肥胖最有關係,尤其吃甜食更是大忌。(示意圖/達志影像)

根據國健署公佈的108年癌症登記報告,平均每4分20秒就有一人罹癌,癌症時鐘較前一年快轉11秒,其中大腸癌已連續14年蟬聯國內癌症榜首。胃腸肝膽科醫師錢政弘也提醒,近年來50歲以下的早發性大腸癌盛行率逐年上升,背後跟肥胖和愛吃甜食有關。

錢政弘在臉書粉專PO文指出,所謂早發性大腸癌是指年紀在50歲以下罹患大腸癌,臺灣人得大腸癌的平均年紀是65歲,所以50歲以下罹癌算是比較早的,且近年來許多國家早發性大腸癌的盛行率頻頻上升,韓國便是其一。

根據韓國在《胃腸學》(Gastroenterology )期刊發表的一篇研究報告,分析567萬人(50歲以下)的體檢資料,結果發現有「代謝症候羣」的人比較容易得大腸癌,尤其是遠處大腸癌(降結腸和乙狀結腸)和直腸癌。

錢政弘表示,在代謝症候羣當中,和大腸癌最相關的是中廣型肥胖,他也提到,許多罹患大腸腺瘤性息肉或是大腸癌的年輕患者,經常滿臉疑惑詢問,「我不抽菸又不喝酒也不愛吃肉,爲什麼我會長息肉(大腸癌)?」錢政弘解釋,上述那些確實是大腸癌的危險因子,但適用於50歲的人以上,如今則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認爲,「50歲以下就發病的人是跟『肥胖』最有關係,而且跟吃甜食有關。」

最後錢政弘呼籲,50歲以下有代謝症候羣或肥胖的民衆,想遠離大腸癌必須要做兩件事,首先是把肚子瘦下來,其次是定期接受大腸鏡篩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