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丑聞!英國央行曾擁599名奴隸 1名最低才賣30英鎊

英國央行委託研究發現,曾於18世紀末擁有599名奴隸。(示意圖/達志影像)

奴隸制在人類社會歷史悠久,最早從古羅馬、古埃及等都有森嚴的階級制度套用在勞動人民身上,直到18世紀末,纔有廢奴主義的誕生。英國媒體近日披露一起醜聞,英國央行曾於1770年代擁有599名奴隸,且每一位都有明確標價,從30英鎊到330英鎊不等(摺合新臺幣約1100元、1.2萬元)。

衛報報導,過去社會動盪期間,英國金融界頻繁進行資產交易並不稀奇,但在1770年期間,兩座莊園和599名奴隸的所有權,卻出現一個不尋常的擁有者——英國央行。

英國央行展出調查資料。圖爲民衆參觀展覽照片。(圖/翻攝Bank of England)

英國央行委託研究發現,1770年間一家名爲Alexander&Sons的企業貸款違約,名下Bacolet、Chemin兩個莊園作爲貸款的擔保品轉移給英國央行,最後在1790年以現今價值約1500萬英鎊的錢,賣給議員貝利(James Baillie)。

根據展覽中一份1788年Bacolet莊園的副本顯示,其名下財產包括土地、奴隸、建築物等,且奴隸包括女人、男人,甚至是兒童,還爲每個奴隸取歐洲名子,如皮埃爾、亞歷山卓、凱瑟琳和馬麗等。

不僅如此,這些奴隸的名子旁邊,還標示着職業及標價,例如被標註爲「司機」的皮埃爾,價格爲330英鎊,而另一名叫米歇爾的奴隸,則被標註爲「體弱多病」,價格僅30英鎊。

英國央行在2020年美國非裔男「佛洛伊德之死」抗議活動後委託研究調查,在這期間經歷9位央行總裁,英國央行當時立刻爲此道歉,並撤除其中7位總裁的肖像,以及展覽中的8幅畫像和2幅奴隸肖像。

歷史學家泰勒(Michael Taylor)在2020年的出版書籍中提到,英國在當時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奴隸大國,奴隸所種植的糖、咖啡和棉花是當時全球市場最有價值的產品之一,也因此奴隸經濟對於英國的繁榮至關重要。

然而,擁有奴隸莊園要有大量資金的投入,莊園主需要購買奴隸、進口機器,以及處理這些原物料的蒸煮房,這些在前期都需要大量的投資和信貸,這也讓英國銀行業與奴隸制有緊密的關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