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文明中的黃河與長江(博古知今)
張昌平
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和古代中國“四大文明古國”,從地理上被歸結爲大河文明,它們分別對應尼羅河、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印度河、黃河和長江。大河與古文明發生關聯,不僅因爲這些大河所處的氣候條件有利於農業的產生和發展,同樣重要的是,大河流域形成更大的地理空間、更豐富的物產、更多的人力資源,推動着社會的複雜化進程。
黃河、長江相鄰並行,形成巨大地理空間。僅新石器時代以來,人類活動及交流較爲頻繁的青藏高原以東地區就超過240萬平方公里。
多樣的自然條件,助力區域文化的發展。兩個流域從黃河河套的北緯42度,到南嶺之北的北緯24度,跨越幾乎全部的亞熱帶緯度。這使得區域內的動植物資源多樣而豐富,爲多種動植物的馴化提供基礎。在此背景下,稻作農業和粟作農業分別在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發生,形成古代中國農耕文明的特性。兩條大河流經的高原、山地和平原,生成早期文明發展所需的木、石、金屬等多種資源。地理區位上的這些因素,對早期中國文明形成多方面的影響。例如,粟、稻烹煮的熟食方式催生髮達的製陶業,製陶的塑形和高溫技術成就了以塊範法鑄造爲技術特性的青銅器的生產,使古代中國青銅器的數量和質量在世界文明中無可匹敵。
封閉的區位造就了文化上的獨立性,同時激發了區域內的文化交流。兩條大河的流域之間,南北方向的交流較爲發達,形成許多古今沿用的交通通道。秦嶺和淮河,在地理上間隔了兩條大河,在文化上起到聯通的作用。秦嶺兩側的支流是南北文化的重要通道。商周時期,關中地區通過漢江,形成與長江流域密切的交流。淮河上游的支流多爲西北—東南流向,是現鄭州洛陽地區聯繫長江流域的通道,也是商代晚期至東周時期中原地區和長江中下游銅礦資源之間的通道。長江中下游的兩條支流湘江和贛江,是東南方向交通的重要通道。由湘江越過南嶺、贛江,向東越過武夷山,進入錢塘江和閩江流域,商代晚期就有重要的物流。以上文化聯繫,都有大量的考古學證據。
總體而言,新石器時代兩大流域的上、中、下游還是以各自獨立發展爲主。新石器時代末期,長江和黃河流域先後出現良渚、石家河、陶寺、石峁等社會結構複雜的大型聚落社會,但跨流域的超級政體尚未形成。
二里頭文化的興起,表明中原王朝率先在黃河流域確立,二里頭文化向南迅速進入長江中游地區,並分別影響到長江上游的三星堆文化和長江下游的毘山文化。自此,長江流域文化進入了中原王朝的發展軌道,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開始穩定地並軌發展,如此景象也成爲古代中國基本格局。兩條大河的文化交流在商、西周時期不斷得到加強,在秦漢時期基本完成一體化。因此,主要由黃河和長江兩個流域構成的中華文明,在資源和物產上更加豐富多樣,在文化和政治上層次更爲豐厚,是中華文明發展連續性和包容性的重要條件。
黃河、長江雙大河文明格局形成於夏商周時期,經過千餘年的延綿發展,形成了古代中國時間最長的大一統格局。黃河流域側重政治和文化引領,長江流域則側重資源和手工業生產。兩個流域共同構成了古代中國發展的脈絡。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歷史學院)
《 人民日報 》( 2025年01月18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