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轟20轟炸機遲遲未亮相

轟20的外型幾乎沒有,只在宣傳片「大國起飛」片尾,留下這個蓋著白布的身影。(圖/西安飛機工業集團)

在美國空軍公開B-21突擊者轟炸機,以及實現首次試飛之際,那麼它的主要「對手」,中國大陸的轟20又在何方?多年以來,轟20的消息一直沒有中斷過,但是一直處於「只聞樓梯響的狀態」。

長久以來,大陸戰略轟炸機僅有一種,那就是承襲蘇聯Tu-16「獾式」(Badger)轟炸機而自行生產的「轟6」,從1969年可以自行量產以後,就一直是解放軍空軍最倚重的大型軍用機。然而轟6已經明顯過時老舊,難以應對新時代的戰場環境,因此在2016年,解放軍空軍上將馬曉天首次提到,大陸正在研製「新一代遠程轟炸機」。

「學習對手的成功經驗」,一直是大陸在軍事研發領域的常用手法,因此從轟20的立項開始,外界就猜測會採用類似美國B-2轟炸機的「飛翼式」(Flywing)佈局,而且這個猜測在不久後陸續獲得印證。比如在2018年10月,解放軍空軍的一場聯歡晚會上,背景的標誌裡有一個奇特的飛機剪影,是一個無垂尾飛機的造型,另一個特徵是帶有翼尖帆。

一種帶垂直尾翼的轟20,出現在大陸軍事雜誌上。(圖/SCMP)

雖然這件事似乎確定了轟20採用飛翼設計,然而細節似乎一直沒有確定,因爲在各種新聞中,出現了好幾場版本的轟20造型,有一款的轟20模型,具有對低角度的雙垂尾翼,還有一款又取消掉了雙垂尾翼。到了2020年10月,中國航空工業發佈的一段「大國起飛」的宣傳片中,最後一幕出現的覆布白布疑似轟20的輪廓,還是沒有辦法確定轟20的外型。

軍事分析師認爲,轟20的研發可能出現問題。首先,飛行翼設計的操作系統並不容易,因爲它的操作舵面很少。雖然美國B-2的服役與應用證明了可行性,但是「看別人飛,不等於自己會飛」。事實上,諾斯洛普研發飛翼部局,早在二戰時期就已經開始,1940年首飛的諾斯洛普N-1M,是世界最早的飛翼式飛機。到了1946年,諾斯洛普開發出YB-35飛翼式轟炸機,是第一種大型化的飛翼飛機,並得到美國空軍的經費,希望改進成噴射式;也就1947年的YB-49,加裝了8具通用動力J-35A渦輪噴射發動機。然而,在沒有數位飛控的時代,這樣子的飛機難以有效操作,YB-49遇到嚴重事故,導致多名優秀試飛員喪生,YB-49計劃因此被中止,直到1970年代的B-2研發專案提出,這才使飛翼設計爲大衆所知。

也就是說,B-2的成功,其實背後也是持續的經驗累積與犧牲才換得的,外人不容易模仿。雖然大陸提出轟20,俄羅斯也有PAK-DA轟炸機計劃,都想要採用飛翼式設計,至今卻都沒有看到具體成果,可見其技術難度。

但是,大陸決策經常出人意表,我們也不能完全否定轟20的存在,即使它的匿蹤效果不如美國B-2轟炸機,但是老舊的轟6仍然有替換的需要。說不定將來我們看到的是一種氣動外型較爲保守、不再強調絕佳匿蹤性的轟20。或許它仍然具有飛翼式的特徵,因爲飛翼部局的好處也不少,比如更好的升阻比,更高的燃油經濟效率,也就有更長的飛行航程與滯空時間,這對大型軍用機來說也是彌足珍貴的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