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人在臺灣》跟臺灣人吃了五年飯,總有一些話可以說
聊聊臺灣人吃飯這件事。(作者提供)
今天專門聊聊臺灣人吃飯這件事。
跟臺灣人一起吃了五年飯,怎麼着也是有些值得分享的東西。
提前瞭解對方飲食習慣
在臺灣參與活動,出遊或是開會,凡是涉及到餐點的,十之八九,活動方會發表單詢問飲食習慣。五年下來我已經習慣了這種模式。
有一天,我和往常一樣回覆表單,卻突然意識到自己來臺以前,好像並沒有過這回事。我詢問在大陸念大學的朋友,問他參加活動是否會收到統計參與者飲食習慣的調查表呢?
他很認真地想,還多次確認我問題的具體意思,考慮後的答案是沒有。就算有,也是這種模式:幾個朋友出去,私信問一下想吃什麼,中餐西餐、火鍋還是披薩?
在臺灣會填寫的飲食習慣表單,大約會有以下問題,是否吃素?素食也分爲蛋奶素和純素,是否食物過敏,是否吃蔥薑蒜等等,還會有一欄備註,寫特殊需求。
有一次聚餐,統籌人姐姐先問我是否吃素,我說沒有,她隔不久再補充問我是否吃牛肉?許多臺灣人不吃牛肉,因祖上靠牛耕務農興家,恭敬疼惜牛,所以不吃。這樣的詢問,是關心,也是一種尊重。
機車的要求也儘量滿足
2020年來臺隔離期間,我非常「機車」地提了整整四個要求:
1、不要飲料。
2、不要主食米飯。
3、不要炸物。
4、不需提供餐具。
每一個便當其實都是提前包裝好的,因爲我,他們需要特別調整。
我其實也只說了自己不需要主食,沒有要求把主食換成等價的別的東西。但收到便當時,會發現工作人員還是把主食的位置填得滿滿的,估計是怕我吃不飽,給我加了其他菜。
在尊重和照顧每一個個體這件事上,臺灣值得我思考和學習,他們願意這麼做,即使會徒增麻煩、犧牲效率。
我鬧過的笑話
來臺以前,我不太有了解對方飲食的意識,也鬧過一些笑話。有一次,一個臺灣朋友帶我和兩位陸生自駕遊,臺灣朋友不認識我的兩位陸生同學,就詢問我她們是否吃素?我憑藉自己的印象和想像回答:她們並沒有吃素。
我們途徑清安豆腐街,長途跋涉,本想在那兒飽餐一頓。坐下來才發現,其中一位陸生雖然也吃葷,但她是回族人,不吃豬肉,湯裡面的豬油的味道,她能明顯聞得出,整頓飯,她能吃的,幾乎只有豆腐。
臺灣朋友當下非常不好意思,很自責,認爲自己招待不週,但其實無地自容的是我纔對,因爲他已提前問過我,我只是慣性地、想當然地回覆她們吃葷,甚至沒有親口詢問過本人。
自然而然看待差異:飯前儀式感
在臺灣跟基督徒共餐,會自然而然地等待對方禱告,「感謝主耶穌讓海珊跟我們一起進餐,希望主保守她平安喜樂」,雖然信仰不一樣,每每此時,仍感到自己被整個宇宙祝福着,無比溫暖。
禱告過後的餐點,也確實格外美味。再例如有的朋友需要做餐前回向儀軌,同桌的人也能自然看待對方的行爲。
餐桌上的善意
1、幫對方準備紙巾和餐具
可能是出於環保,臺灣有的蒼蠅小館的餐巾紙靠在牆上,餐具需要自己拿。我剛來的時候,總忘記這一點,等我想起來,朋友已經幫我擺好一切了。
2、 貼心的捧場
有一段時間我住在老師的姐姐家,兩位老師和他們的學生常來家裡聚餐,那段日子我正好在學習怎麼做飯。
老師是一個非常懂得照顧他人感受的人,他會在大家都上桌後,給大夥介紹,哪幾道菜是誰誰誰做的,哪幾道菜是誰誰誰剛買來加菜的,也會說到「這個和這個是小花做的。」
下廚的人中,只有我是新手,廚藝平凡,老師卻會故意夾很多我做的菜,用實際行動鼓勵我繼續精進。
有機會跟老師共餐時,我留意到,老師會看桌子上哪一些菜色受歡迎,再看哪些菜剩得多,悄悄地把剩很多的夾起來,別人喜歡的,老師少吃點,沒人吃的,老師多吃點。
3、 真誠的讚美
除了老師,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有老師的一位學生,那位學長會在我們下廚時站在旁邊看,吃飯的時候就會談到自己的觀察,例如說:
「師母剛剛下麻油之前好像會先放一些蒜去爆香。」「麪包裡除了放亞麻仁籽粉還有放什麼嗎?味道這麼香!」「我印象中你拿了一捆杏鮑菇出來,但現在有黑胡椒的、也有甜辣的,所以你特別撈一半出來,炒兩種口味?」
學長說得非常細節,不只是簡單地敷衍:「哇好好吃!這個很棒!」他的做法會讓呈現美食的人覺得自己的忙碌是值得的,也會很有成就感。
我也向這位學長學習,有機會去朋友家蹭飯、又幫不上其他忙的時候,就會乖乖地站在旁邊,真誠表達對主人廚藝的讚美。
巧妙化解尷尬
剛剛聊到葷素習慣的問題,其實身邊吃素的朋友還蠻多的,其中有一個朋友讓我很佩服。
一般來說跟吃素的人一起吃飯,多少有所顧及,例如會剋制情緒,甚至不敢感慨雞腿真好吃,但這位朋友卻能做到讓一同進餐的大家沒有壓力,葷菜上來時,反而是她會先提這個很好吃,鮮嫩多汁,自己從前也很愛吃,讓不同飲食習慣的人在一起吃飯也能很輕鬆。
曾跟這位朋友的家人們一起吃辦桌,同桌的親戚我不太熟悉,桌上的臺式特色菜我也不認識,當中葷食佔多數,朋友便給我介紹,告訴我哪一些好吃,今天要吃飽,不要客氣。
我聽說吃素是要吃出清淨心,我覺得她有吃出這個味道。
關注身邊人的需要
有一次一位臺灣姊姊帶我和一位香港姐姐一起吃吃到飽(自助餐),香港姐姐較晚到場,她來的時候,臺灣姐姐都顧不上自己吃,帶她進場、告訴她什麼東西在哪裡,飯間還提醒她是否加點高湯,怕鍋子燒乾。
香港姐姐便去拿高湯,過了一陣子還沒回來,臺灣姊姊就站起來看看,發現她原來去夾菜去了,便自己去拿高湯壺來幫她加滿。
像我吃自助餐就會想,時間緊迫,那麼多料理等着我吃,根本沒時間去管別人,但這位姊姊會想着身邊的人有沒有需要幫助的,關注我們的需求。
老話說吃飯看修養,我相信這個修養一定不是指優雅拿刀叉、餐桌禮儀倒背如流那麼簡單。
留心他人的需要,不代表刻意或拘謹,關係好,不意味忽視對方感受,失去距離和分寸。也有大學時期的臺灣朋友,看起來嘻嘻哈哈的,不便像女生朋友那麼體貼溫柔,就會改用搞笑的方式來關心他人,他們看起來雖然「屁孩」,實際上是非常成熟而紳士的。
瑣事
其實我每次講的,無非瑣事,但我個人來臺後的改變,也確實是從點滴中開始的,我從小自私孤僻,大家自己想像嘛,獨生子女、長得OK,成績也不錯,這種特質的孩子,如果沒有受正確教育(不是指考高分的教育哦),是最容易形成自以爲是、目中無人直至讓大家敬而遠之的性格。我也因這個性子,吃了很多虧,跌了很多跤。
我很幸運,在對的年紀、在能意識到問題並想要改變的年紀來到臺灣,有機會在這邊跟傳統文化走得很近,幾乎是朝夕相處。
我很幸運,在這裡遇到對的師長、好的長輩、學長姐,有人願意帶着我、手把手教我這些,這也是我每隔一段時間回大陸,家人和朋友給我的反饋,說我比起從前,沒那麼冷冰冰了。
我現在像個孩子一樣,亦步亦趨地從改變行爲開始,學着做一個內心心中有他人的人。(廖小花/師大陸生)
【徵文啓事】
中時新聞網「兩岸徵文」欄目,徵文主題:臺灣人看大陸、大陸人看臺灣、兩岸看世界、兩岸一家人、兩岸新時代,歡迎全球華人投稿。
期盼作者透過親身經歷的故事,刻畫兩岸社會肌理,描繪世界見聞,打破刻板印象,促進兩岸民衆相互瞭解、建立全球視野,向讀者展現時代的脈動與發展趨勢。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臉書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520ROC,歡迎線上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