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外債1.8兆美元 外匯管理局:遠低於國際警戒線

大陸外債遠低於國際警戒線。(圖/CFP)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大陸第2季全口徑外債餘額1兆8705億美元(約新臺幣57兆元),國家外匯管理局今天表示,主因境外居民機構增持人民幣債券,目前短期外債與外匯儲備比例爲38%,遠低於國際警戒線。

大陸國家外匯管理局今天在官網公佈,截至2018年6月末,大陸全口徑(含本外幣)外債餘額爲人民幣12兆3764億元(約1兆8705億美元、54兆新臺幣)。

官網報導稱,從期限結構看,中長期外債餘額爲4兆4751億元(約6763億美元),佔36%。短期外債餘額爲7兆9013億元(約1兆1942億美元),佔64%,短期外債比例保持穩定。短期外債餘額裡,與貿易有關信貸佔38%。

對於外債過高引發外界疑慮,國家外匯管理局今天以「有關負責人」答記者問方式解釋說,今年第2季,大陸外債規模繼續保持成長,且較3月末成長270億美元,增幅1.5%,主要源於境外非居民機構持續增持境內人民幣債券。

在大陸外債形勢上,這位負責人分析總體看,第2季大陸外債規模穩中有升,外債結構進一步優化。首先是,隨着大陸境內債券市場開放程度日益擴大,境外機構投資者配置大陸境內人民幣債券、特別是中長期國債的需求持續增加。

據有關統計,截至2018年6月末,境外機構在大陸國債市場裡的佔比已經達到7.28%,今年以來累計上升2.31個百分點,創下歷史新高。

其次是,第2季中國全口徑外債增量的70%以上、是由中長期外債所推動,外債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截至2018年6月末,大陸短期外債與外匯儲備的比例爲38%,遠低於國際警戒線。

至於未來評估,這位負責人表示,國際金融經濟環境中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多,但隨着新舊動能轉換的不斷推進,大陸經濟將保持韌性好、適應能力強、迴旋餘地大的基本面,有利於促進跨境資金流動基本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