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穩健發展攸關印太和平

(新華社)

中共二十大將於2022年下半年召開,二十大後以習近平爲核心的中共權力格局仍是無可挑戰;但未來5-10年中共內部治理究竟向左走或向右走?對外關係是戰狼還是修正?兩岸關係是兵兇戰危抑或柳暗花明?不僅外界霧裡看花多有爭論,或許連中國大陸內部也莫衷一是。

早在6年前,北京清華大學孫立平教授便在2016年「騰迅思享會夏季論壇」指出,中國正處於「改革開放30多年來最讓人困惑的一個時期」。孫教授指出,這樣的困惑和擺盪來自於:第一、國家的方向感;第二、精英和上層的安全感;第三、老百姓的希望感。這三方面「最現實的、最眼前的、最急迫的問題」沒有一個基本的答案和方向,而孫教授認爲,「這些問題不解決,(中國)下一階段的改革就無從談起。」

第一、國家方向感方面,孫教授發現,(大陸民間)都在焦慮經濟上的不景氣,而經濟蕭條背後是社會、體制甚至政府「轉得慢了」,有的地方是「明轉暗停」或「虛轉實停」。孫教授認爲,如果連官員都感到「現在不知道怎麼幹,一干就出錯。」那麼就不僅是中共中央「打貪反腐下的怠工」使然,背後更深層的原因是「國家的方向感不明確」。

第二、上層與精英的安全感方面,孫教授認爲,改革開放的作用在於「社會有了法治規範,讓能幹的人脫穎而出,並使他們的行爲有利於社會。」然而「近幾年來有錢、有知識的精英和上層在跑路,資金在外流;原因就是沒有法治,缺乏安全感的基本保障所造成的困境。」

第三、百姓的希望感方面,孫教授認爲,2012年十八大前後「老百姓應該是充滿着希望的」,然而2017年中共十九大前後時期,中國大陸農村收入減少;城市則因爲「去產能」而牽涉數百萬人轉業或失業。老百姓的生計出了問題,希望感自然受到打擊。

中國大陸社會瀰漫的不安與茫然必是中共中央的治理難題,然而在政治風向不確定的情勢下,政府官員爲了個人政治站位和社會維穩考量,更容易選擇寧左勿右的保守或緊縮措施;甚者將內部矛盾外部化,把內部治理風險擴散至對外關係乃至於兩岸關係風險。

2022年中共二十大前夕,臺灣依然要面對許多來自中共的壓力;即便是中共二十大後,中共中央如何處理國家方向感、社會安全感、人民希望感等議題,依然是評估中共對印太、臺海和平穩定,對全球經濟與產業如何產生動態影響的核心指標。

臺灣自應審慎準備因應各種風險挑戰,但臺灣也可更積極地面向中國大陸,爲中國改革發展道路提供一些合作與借鑑。一如臺灣在大陸改革開放前30年所扮演的角色,持續促進大陸改革發展能如孫立平教授所主張的:「朝着現代化的方向走,經濟上朝着市場經濟的方向走,政治和社會朝着民主、法治的方向走。」相信一個健康穩健發展的中國,必更有益於印太各國人民福祉和印太區域和平穩定發展。

(作者爲前海基會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