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NBL我唯唯諾諾,回CBA我重拳出擊?

提個問題:

一個在中國NBL場均打14分鐘,只能得2.7分2.1籃板0.8助攻,命中率僅36.5%的球員。

讓他跨級來打CBA會怎麼樣?

沒錯,我說的就是鄭祺龍——自2022年離開CBA後,鄭祺龍就沒有參加過比較正式的職業聯賽,今年夏天他回到NBL,一上來這數據就讓人感覺哥們蹉跎兩年的不是已經廢了……

然而,當賽季開始以後,事情突然向另一個方向發展。

5場常規賽打下來,NBL都打不明白的鄭祺龍,居然在CBA打成了場均11.6分5.4籃板2.2助攻1.2搶斷1.8封蓋僅1.4失誤,命中率48.8%,三分命中率37.5%(每場投4.8次)的鋒線大腿。

而且這個戲碼實在太熟悉了,當年江蘇用首輪5順位選擇大學場均5.7分的他,很多人就覺得這是人情世故,然後鄭祺龍上來啪啪打臉,被網友封爲“爭氣龍”。想不到幾年過去,他還能再來一次。

咋的,天生CBA聖體?只有江蘇有你說明書唄?

其實在今年夏季聯賽時,我們就注意到鄭祺龍的表現,以往他一招鮮的快下和無球表現感覺絲毫沒有退步,當時我們在裡就有提到。

而且鄭祺龍不是數據刷子,他的比賽質感非常好,進入常規賽以後,其防守存在感給人一種國產普林斯的感覺。

上籃不中後的退防速度+封蓋

弧頂連續換防補位最後攔住對方小外援

經典的鄭祺龍式搶斷快攻

換防完小外援,轉換衝第一個

在進攻端,鄭祺龍比幾年前更加成熟,把自己不佔球權的優勢發揮的淋漓盡致,各種蹲底角、無球找縫隙、反正就是拉扯空間,而一旦給到球就能做貢獻;

並不好看的三分投射竟然還挺準

甚至還能完成弧頂一穿二的持球突破

好吧, 就算這是一個19、20歲出頭的小菜鳥,用年輕漲球這個理由來解釋這種從NBL菜雞到CBA可靠老兵的變化我都覺得有點扯。何況鄭祺龍已經是一個年近30,技術打法基本已經定型的成熟球員,所以我們沒辦法用球員能力的進化來解釋這個事情。

那麼更合理的解釋應該是:

不是他突然之間覺醒了,變成了更好的球員……

而是他打NBL的時候根本就是在摸魚......

翻看錄像其實能找到很多鄭祺龍在安徽文一偷懶的鏡頭,他那個鬆鬆垮垮的身體姿態一看就是沒有太認真在打球。

我甚至可以總結他的摸魚公式:

陣地戰蹲死底角,能不切入就儘量不切入。

就算球真傳來了,也完全沒有威脅防守的意思,你逼我?逼我我就失誤給你看……

你把球給我?還給我擋拆?是幾個意思?沒有眼力見啊...

這散步回防有一種上班打卡的鬆弛感...

無球看戲ing...原地刷步數

發球到回合結束,散步+看戲

最擅長的轉換進攻最後一個啓動,懷孕的達卡里都比他跑得快...

從蹲底角到直接下班,不裝了...

如果把臉和號碼遮住,我想不會有人認爲下列兩個鏡頭是同一個人打出來的東西:

揮手的意思是讓球別打過來這邊?

在NBL唯唯諾諾,回到CBA重拳出擊?

那句話咋說來着?學霸上課睡覺不是因爲他聽不懂,是因爲他不想聽。

鄭祺龍在NBL出場不多且數據一泡污,不是因爲他能力不行,大概率是因爲他懶得在低級別聯賽卷。

當然,光用摸魚來解釋這件事又顯得太過虛浮,我們不應該把一件複雜的事情簡單化。畢竟影響一名籃球運動員的不只是自身的能力和態度,還有無數變量決定了最後的結果究竟如何。小到比賽前一晚有沒有睡好,晚飯是鹽加多了還是火候過了;大到整個聯賽的規則變動、戰術潮流的演變、球隊傾向於哪種風格等等等等......都足以影響一名籃球運動員表現的因素。

那除了摸魚,還有什麼能解釋鄭祺龍突然的變化?

也許就是環境了。

CBA的江蘇肯帝亞的戰術體系和NBL的安徽文一的完全不同,這一點促使鄭祺龍的表現出現巨大反差。

NBL由於國內球員普遍水平一般(當年NBL場均26分的孫熔孝來CBA都不咋能上場),因此絕大多數時候打法都很粗暴,完全由外援驅動(本賽季CBA很多外援就是直接用NBL的)。

安徽文一同樣如此,主打一個小外援皮埃爾-傑克遜飆分和達卡里-約翰遜霸凌內線解決問題。在安徽文一的進攻體系裡,傑克遜和達卡里都不會去找底角空位的三分投手,直接完成得分是他們效率更高的進攻手段。

他們不會把球給到底角找三分命中率不到2成的鄭祺龍,安徽文一也根本不需要鄭祺龍能夠在那裡命中遠投,因爲進攻的環節在那之前就已經結束了。

這底角蹲的,你蹲你也麻

但江蘇肯帝亞的戰術複雜程度更高一些,而鄭祺龍這種有球商的人往往會顯得出挑。所以你能在比賽裡看到很多他做了在安徽文一不會做,或者說不需要他去做的事情。

比如無球掩護、主動的切入、積極找幽靈位打擊防守等等......

空切時鄭祺龍還指了外線崔曉龍的空位三分機會

無球掩護給崔曉龍機會

以及更關鍵的,堅決的三分遠投。

你真放我真投×1

你真放我真投×2

你真放我真投×3

在當下允許雙外援在場的規則之下,每支球隊進攻端的運轉是更豐富了,而這同時也帶動着每支球隊升級自己的防守陣型,最後這又反饋到進攻端,讓所有球隊都必須對自身的進攻打法有着更高的要求,否則你無法適應當下聯賽的防守強度。

這樣一來,一名可以在弱側埋伏,幫助大小外援拉扯空間的攻擊點就相當重要了。

大家可以這麼理解,環境的變化讓鄭祺龍也不得不“提升”自己的比賽內容。如果他還是像在安徽文一那樣上班打卡,那麼他就只有坐穿板凳的份。而當他具備弱側的穩定進攻威脅,那戰術價值和比賽觀感可就完全不一樣了。

與此同時,江蘇肯帝亞的主教練易立肯定也對鄭祺龍下了KPI,逼着他必須在弱側打出侵略性。因爲有一個明顯的變化是:

整個NBL賽季,鄭祺龍只投了18個三分球,場均0.9個。

揭幕戰對陣新疆伊力特,他延續了這個三分線外拒投的趨勢,0出手。

但是在往後的四場比賽,他總共完成了24次三分出手,場均6次。

對陣深圳隊命中的第一球就是鄭祺龍的三分,從隨後易立的興奮也能看出來,投三分球是他對鄭祺龍的要求

易立逼鄭祺龍去卷的不只是三分球,還有弱側接球后的突破攻框乃至傳球,甚至霸氣的隔扣,這也是他在安徽文一打球時基本看不到的東西。

但不論是點對點的突破還是定點三分,這些東西都不是新的,其實都是他自進CBA以來就有的技能包了。當時就是這些東西讓他甩掉球二代關係戶的標籤,球迷開始叫他“爭氣龍”。某種程度上,江蘇隊和易立只是幫他把這些比賽內容給找回來。

優缺點明顯的球員,你不會用,用不好就是廢物。你要會用,用好了就是寶貝。

鄭祺龍的優勢是什麼呢?尺寸好,身體素質不賴,有球場嗅覺和戰術意識。但他的劣勢是,控球能力不太行,持球就是一錘子買賣,沒辦法在持球的狀態下實現創造,基本可以看做另一個鄒陽。

有些球員就是比較佛系,要有人不斷在後面拿着鞭子抽,不停地吹耳邊風才行。當教練除了紙上談兵,也要攻心。

所以這也可能是鄭祺龍NBL和CBA數據表現天壤之別,以及積極性完全不可同日而語的另一層原因。

脣語大師可以看看易立對鄭祺龍說了些啥

從這一層,我們可以挖掘出更多東西。鄭祺龍的“進化”也許只是表象,背後可能是作爲主教練的易立,以及江蘇制服組的努力。他們不單是把原來的鄭祺龍給找了回來。我還在比賽裡明顯看到了他們正積極的嘗試給他加技能,而且效果不賴。

在協防護框這件事上,他們發揮了鄭祺龍的縱跳和補位意識。G5對陣上海久事更是打出了3斷3帽的防守大師數據。

很多時候,江蘇隊甚至安排他去防大外援,而效果拔羣。G2打北控男籃,他甚至是單防薩林傑效果最好的人。

而在進攻端,G4對陣吉林隊時他開始有自由遊弋、傳球策應的任務。那一場比賽雖然他三分球5投0中,但另闢蹊徑完成了7次助攻。雖然經我手動統計之後,其實只有5次真正符合我們所說的真正意義上的“助攻”,但這不妨礙他創造CBA生涯的單場新高,在另一個維度開闢新的戰術角色。

這種掩護後餵給空切隊友的一手直塞助攻,是球商和戰術理解能力最具說服力的體現

有網友說,鄭祺龍的最終形態是彈跳和彈速更好的翟曉川。我覺得這個說法有一定的合理性,而這種有身體素質,並且球商和意識隨着年齡增長不斷提升的膠水型球員,不可能脫離整體的環境去單獨評價個體的能力,那樣只會造成片面的失真。

就像我們討論鄭祺龍時,不可能把座標系停留在清華大學時期的場均5.7分,也無法再拿NBL場均2.7分的角色套在他頭上。因爲一切事物都是在動態發展的。

用當下流行的話來講:這種球員和大環境,從來都是雙向奔赴的。個體的主動性和環境的饋贈,缺一不可。

現在江蘇肯帝亞的鄭祺龍,纔是真正的鄭祺龍。或許往後,我們還可以看到一個不同的鄭祺龍。

想與隊長的作者團隊談笑風生嗎?

歡迎加入讀者交流羣!

請添加微信:hcctgd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