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世界紀錄!“祖沖之三號”問世!

當地時間3月3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朱曉波教授及彭承志等超導量子團隊科研人員成功構建105比特超導量子計算原型機“祖沖之三號”的相關成果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物理評論快報》發表。

研究成果顯示,“祖沖之三號”在處理量子隨機線路採樣問題的速度比目前國際最快的超級計算機快千萬億倍,再次打破超導體系量子計算優越性世界紀錄。審稿人認爲中國科研團隊“構建了目前最高水準的超導量子計算機”。

去年12月,第一財經已經報道過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超導量子團隊研發的105個量子比特的“祖沖之三號”量子計算機相關科研成果。此次《物理評論快報》論文的刊發也是對這項研究成果的最新認可。

實驗數據顯示,“祖沖之三號”的性能優於谷歌在《自然》雜誌發表的72個量子比特的“懸鈴木”,這也是目前超導量子計算的最強優越性。“量子計算優越性”是指量子計算機需要在特定的問題求解上,表現出超越經典計算機的能力,從而解決連超級計算機都無法在短時間內解決的計算任務。

2021年,潘建偉團隊成功構建66比特的超導量子計算原型機“祖沖之二號”,求解量子隨機線路採樣問題比當時全球最快的超級計算機快1000萬倍以上。經過三年多聚力攻關,他們新研製的“祖沖之三號”包含105個可讀取比特和182個耦合比特,多項關鍵性能指標大幅提升。

經測試,“祖沖之三號”完成83比特32層的隨機線路採樣,以目前最優經典算法爲比較標準,計算速度比當前最快的超級計算機快千萬億倍,也比2024年10月谷歌公開發表的最新成果快百萬倍,爲目前國際超導體系中最強的量子計算優越性。

“祖沖之三號”科研團隊正在量子糾錯、量子糾纏、量子模擬、量子化學等多方面加快探索。實現多比特糾纏能夠提升量子處理器的性能,它允許量子比特之間即使相隔很遠也能瞬間影響彼此的狀態。在超導領域,隨着錯誤率下降,多比特糾纏在整個量子計算領域會呈現加速的趨勢。

“我們正在開展碼距爲7的表面碼糾錯研究,取得進展後再擴展到9和11,爲實現大規模量子比特的集成和操縱鋪平道路。”朱曉波說道。

他進一步向第一財經記者解釋稱,所謂的“碼距”是量子糾錯中的概念,碼距越大,參與糾錯的比特數量就越多,量子糾錯能力越強。“如果有一天我們可以做出一個錯誤率極低的量子比特,那就能通過糾錯走向真正的通用容錯量子計算了。”朱曉波表示。

國際學界主流觀點認爲,量子計算髮展需經歷“三步走”:第一步是實現量子計算優越性;第二步是研製可操縱數百個量子比特的量子模擬機,解決一些超級計算機無法勝任、具有重大實用價值的問題;第三步是大幅提高量子比特的操縱精度、集成數量和容錯能力,研製可編程的通用量子計算機。

潘建偉近日在《自然》“世界觀點(World View)”專欄發表文章稱:“儘管量子信息科學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但目前大部分第二次量子革命技術還處於實驗室階段,要實現廣泛的應用還需要長時間的努力。”

他提醒業界應警惕防止泡沫的產生。“儘管有不少企業宣稱可以在金融、蛋白模擬等複雜計算領域提供量子計算服務,但實際上相關技術報道中僅演示了小規模的量子算法。”潘建偉稱,“當前量子計算機的硬件水平尚無法在具有實用價值的問題上體現量子優勢,距離大規模商用還很遙遠。誇大其詞的宣稱會誤導公衆和投資人對量子計算產生不切實際的期望。”

近年來對量子信息技術的民間投資已經開始活躍,其中包括谷歌、IBM、微軟、英偉達等科技巨頭,加速了量子計算從實驗室到產業應用的迭代步伐。

對此,潘建偉呼籲,量子信息技術的發展需要長期的資金支持。其中,穩定的政府投入是量子信息技術長期發展的基本保障。他還呼籲,廣泛且積極的國際合作交流至關重要。

值班編輯:楚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