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千米深井、用天然氣,古人爲吃鹽用了多少“黑科技”?

出品|本站新聞

導語:味從鹽出,鹽是百味之祖。你可能永遠想不到,我國古人爲了吃到鹽使用的黑科技簡直像是穿越,大約5000年前,生活在海邊的古人就開始煮海水來獲得鹽,可內陸地區的人們怎麼辦?在大約2200多年前的戰國末期,四川的人們就往腳下挖啊挖,居然就打出了第一口鹽井,井裡打出的滷水,煮沸之後就能獲得食鹽。

一、自貢:是冷吃兔之都,更是中國鹽都

在今天的四川盆地曾經是一片海洋,由於地殼運動四周隆起成爲盆地,困在裡邊的海水經過億萬年的持續蒸發,鹽分大量沉澱形成了深厚的膏鹽沉積,隨着地殼運動,這些膏鹽逐漸被封存在地下。與地下水混合一個巨大的地下滷水層出現了,這些滷水實際上就是一種含有高濃度鹽分的液體,四川盆地下方積累下了極其豐富的滷水資源,在當時挖到鹽可比挖到金子還爽。

早在2000年前,四川就建立起了一座座鹽井,自貢便開始有了汲滷製鹽的傳統,汲滷製鹽是指將滷水蒸餾成鹽。沒錯就是那個冷吃兔之都,其實人家真正的身份是著名的中國鹽都。

你敢相信在古代鹽工的手中用最簡單的工具,兩千多年間,在四川自貢所屬狹窄的55平方公里面積上,先後開鑿出了13000多口鹽井,架起了最高118米高的井架,有的井深達1000米,即使以平均300米計,等於鑿穿了400多座珠穆朗瑪峰。開採了300多億立方米的天然氣,累計生產了7000多萬噸的食鹽,可供當時全國1/10的人口食用,也成就了中華美食裡的五味之首-鹹。

二、鑽井:靠人力3年鑿出千米深的鹽井

唐朝及以前,開鑿鹽井的方式與開鑿水井沒有差異,以戰國時期“廣都鹽井”爲代表,都是“大口淺井”而且一般只有幾十米深。當時技術原始, 勞動者需要在地下坑內挖掘、運土,開鑿這樣一口鹽井消耗的人力、物力、財力巨大。

慢慢的淺層的滷水被採光了,人們必須要挖更深的鹽井。尤其是距今約2億前的三疊紀雷口坡組和嘉陵江組灰巖中,埋藏着一種顏色偏黑的滷水,當地人稱爲黑滷。相對於滷淡量少的黃滷,黑滷的含鹽量更令鹽商們夢寐以求。聰明的古人鹽工想到了新辦法,他們決定開鑿小口徑的深井,向更深的地下去尋找滷水。

公元1041年到1048年北宋慶曆年間,鹽工們運用古人舂米時省力槓桿的原理,一種新的開採方式衝擊式頓鑽鑿井法隨即應運而生,成功鑿出了小口深井,被稱爲“卓筒井”。

井口直徑與當地的楠竹粗細相彷,設立木質碓架、由人在碓架上一腳一腳地踩動,帶動銼頭上下運動帶來的衝擊力,打碎深井下的泥土岩石,再換其他形狀的工具將碎石泥土取出,如此循環往復,直至鑽至滷水層。

據記載,鑿井用時漫長,有時甚至需要二十幾年的時間才能鑿成,一些鹽商更因此傾家蕩產。

北宋時期卓筒井的能達到井深可達數十甚至數百公尺,堪稱奇蹟。卓筒井鑿井工藝技術的運用,比西方早了大約800年,後經由絲綢之路傳入西域,甚至更遠的歐洲。

以宋代卓筒井爲代表的中國古代衝擊式頓鑽鑿井技術是中國第四大發明之後的又一大發明,是現代石油、天然氣鑽採技術的前身。被《中國鑽探技術史》《中國科學技術史》譽爲“世界近代石油鑽探之父”“開創了機械鑽井的先河”。

1835年(清道光十五年)的燊(shēn)海井作爲衝擊式頓鑽鑿井技術的代表,就是完全依靠人力,歷時3年最終鑿成一口超千米的鹽井,深度達到了1001.42米,就在燊海井突破千米井深的大觀時,而同時期的美國也打出了一口油井,深達21米。10年後美國才運用類似的鑿井技術開鑿出約518米深的鹽井深度記錄,燊海井是中國古代鑽井工藝成熟的標誌。

鹽井開鑿只是開始,古時鹽工們是用什麼方法,將深井下的滷水以及鑿井時產生的碎石,泥土採集到地面上來?

三、取滷:天車和定滑輪的絕佳搭檔

要將千米下的滷水從碗口大的井下打上,古代鹽工發明了汲滷筒。

它最初是用楠竹去節打通,在它底部安裝有巧妙的機關,是一個用熟牛皮做的單向閥,叫做牛舌。將它放入井內,由於汲滷筒具有重力,滷水也具有浮力。相互作用之下,滷水頂開閥門進入汲滷筒內,等灌滿滷水之後。汲滷筒向上提,靠滷水自身的重力,再關上這個閥門,一筒滷水就打上來了,用鉤水器頂開筒底的牛皮,滷水就會直瀉而出。

運用與汲滷筒同樣的單向閥原理,鹽工們製造出扇泥筒,專門用於提取鑿井時產生的碎石泥土。在鑿井的同時,人們會向井內灌水,與鑿井產生的碎石泥土混合成泥漿。再使用扇泥筒反覆上下多提動幾次,使泥漿灌入筒內,然後將泥漿汲取上來,這樣就可以鑿井,提取泥漿交替進行,不斷加深鹽井。

爲了一次可以提取更多的滷水,汲滷筒越做越長,盛滿滷水的汲滷筒有上百斤甚至幾百斤。想要將如此沉重的汲滷筒提升到地面上。就要依靠這些高大堅固的天車了。天車是用於採滷的重要生產設備。它是用若干杉木連結,以竹篾繩捆紮而成的巨大支架,豎於井口之上。歷史上自貢的地區曾先後出現了上萬座天車,堪稱鹽廠的是奇觀之一。

天車通常有幾十米高。最高的達118米,相當於39層樓。在沒有機械純靠人力的年代,可以想象當年鹽工搭建天車的難度和危險。曾有外國遊客第一次看到天車後,驚呼其爲“東方的埃菲爾鐵塔”。

在天車上,當年鹽工們利用一個大的定滑輪將提升汲滷筒的力改爲水平方向。另外在靠近地面的地方也有一個定滑輪改變力的方向。再將拴有汲滷筒的繩子一圈圈纏繞到大車上,使用牛來牽引大車轉動。就像汽車發動機,拉動繩子提升起汲滷筒,古人鹽工這樣的神仙操作極大的節省了人力。

燊海井現存的牽引大車,高2.5米,直徑4.5米。它由雜木混制而成。當年依靠4-5頭牛牽引大車轉動,大約需要半個小時才能提起一桶滷水。天車同大車一起共同度過了近兩個世紀被人們完好的保存至今。

四、煮滷:天然氣當燃料

滷水打上來之後就到了最後一步:煮滷爲鹽。

首先,人們會通過踩踏提滷水車將滷水送至高高的曬滷架上,使其緩緩流下,滷水經過細密的竹枝流到地面的曬滷臺內。既可以過濾掉其中的部分雜質,又可以利用陽光暴曬。蒸發掉滷水中的部分水分,進一步提高了滷水的濃度,這樣能大大節省熬煮的時間。

鹽工將日曬後的高濃度滷水通過輸滷管運到竈房,輸滷管也是用竹子做的管道。因爲竹子是直的不能轉彎,所以聰明的鹽工們在需要轉彎的地方設計了一個工具。筧窩可以起到中轉站的作用,到竈房的滷水被放入大鍋中。

更神奇的是,古人燒滷水不是用柴火,而是用天然氣。

你沒聽錯,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和使用天然氣的國家,有滷水的地方,往往天然氣也是儲量豐富,在東漢到蜀漢時期,臨邛的井鹽生產者在開鑿鹽井過程中,發現了天然氣資源,並創建了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天然氣井——臨邛火井。

人們居然用竹子根根相連,做出了天然氣運輸管道,輸送到大鍋下面,煮沸蒸發出裡邊的水分,最終就形成了白花花的鹽結晶,就這麼掌握核心科技啦。

在最早記載這一偉大成就的就是《華陽國志》。書中生動地記載了當時利用天然氣煮鹽的情形:臨邛“有火井,夜時光映上照,民欲其火,先以家火投之,頃許,如雷聲,火焰出,通耀數十里。以竹筒盛其光藏之,可拽行終日不滅也。井有二,一燥一水。取井火煮之,一斛(器量名,古時以十鬥爲斛)水得五斗鹽;家火煮之,得無幾也。”

在歐洲,最早使用天然氣的是英國,其始於1668年,而臨邛人利用天然氣的歷史,且不說追溯至漢代,即使從晉(281——420)算起,也比英國人早一千多年。所以,我們可以說,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利用天然氣的國家。

結語:鑽井、提滷、煮滷爲鹽、分離雜質等……一粒井鹽經歷千年傳奇,中國人的衣食住行裡,藏着祖先們留下的無窮盡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