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慶油田差一公里被日本發現,如果率先發現,歷史會改變嗎?

如果大慶油田被日本率先發現,歷史會被改寫嗎?

1959年大慶油田的發現讓我國摘掉了“貧油國”的帽子,

石油有着“液體黃金”之稱,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說過:誰控制了石油,誰就控制了所有國家,可想而知石油對一個國家的重要性,不過大慶油田的成功發現,背後卻隱藏着一個驚心動魄的故事。

說起大慶油田大家應該不陌生,以

鐵人王進喜爲代表的老一輩石油人,在條件惡劣的情況下僅用三年的時間讓我國摘掉了“貧油國”的帽子。

如今

我國的石油消耗量達到了將近7億噸,需要依靠進口的就有5億多噸,

目前我國的勘探範圍已經擴展到了16個盆地,預測資源量將達140多億噸,已探明的儲存量就有65億噸以上,連續5年都是以億噸的計量單位增長。

現在的主開發區域是大慶油田和蒙古塔木察格油田,擁有9萬多口油水井大大慶油田推動着中國工業發展,每年的產油量4000萬噸以上,所上繳的國家利稅更是高達萬億元。

而在大慶油田發現之初,美國和日本都曾到我國大肆地勘探石油,當時美國的美孚石油公司組織一支勘測隊先後在我國

山東、河南、陝西、甘肅、河北、東北以及內蒙古地區進行石油勘探,

然而在貧瘠的地表上他們看不到一點石油的蹤跡,我國因此也貼上了“貧油國”的標籤,美國的這一次的勘探可以說是無功而返。

但日本不同,作爲一個島國,其工業資源十分地匱乏,對資源的渴望更是可以用“瘋狂”來形容,尤其是石油。

動盪不安的局勢讓日本對石油的需求量日益增長,

二戰爆發前,日本所使用的石油大部分都是從美國、東南亞這些國家進口,美國就佔了進口量的80%,

這讓日本長期屬於被動狀態,二戰爆發時兩國因爲立場不同,美國不再向日本出口石油,一時間日本的石油儲量開始變得捉襟見肘,尋找石油也成了日本最迫切的事。

九十年代初期,日本就開始派遣專家到我國的東北進行勘探,兩個月的時間從

東清鐵路到牡丹江上游的森林地帶

幾乎是一無所獲,“九一八事變”後日本更是在東北瘋狂地尋找石油,還成立一個叫

“南門州鐵道株式會”

的組織,專門負責勘探石油,他們在煤礦石的樣本中還多次檢測出了石油類的瀝青,然而他們也只能在檢測中見到石油,對於現實中的油田始終都沒有找到過。

其實,當時的日本在

遼寧阜新的煤層礦就找到過石油類的礦物

,但他們開採到2000米後因爲技術問題選擇了放棄開採,之後讓他們懊惱的是

再往下6000米處就是解放後發現的遼河油田。

他們還曾在

鬆遼盆地的安達縣打出了一口1000米的深井,這裡距離大慶油田的第一口發現井鬆三基井相差不到兩公里的地方,而距離大慶油田的主力產油區薩一井也只有不到一公里,

如果日本再打深幾百米或者多打幾口井的話後將不堪設想。

1926年到1941年的這段時間裡,日本爲了在中國尋找石油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金錢,最終的結果是連一滴石油都沒有看到,

也相信了美國所說的中國“無油論”,而解放後大慶油田的誕生令日本乃至世界大爲震驚,日本更是懊悔不已,至今他們還認爲如果是他們發現了大慶油田,那麼日本在二戰中的結局也會被改變,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首先,大慶油田的發現從來都不是依靠運氣的,他們忽略了大慶油田的開採時間和難度,

大慶油田的成功開採蘊藏着我國一大批專家和幾萬名工人的共同努力,開採設備更是重達七萬噸,

以當時的日本實力來說,就算是成功發現他們也沒有開採的能力。

就拿1942年日本佔領的荷屬東印度羣島來說,爲了修復上面被摧毀的油田,日本把4000個石油員工調往這裡,用了一年的時間也才修好75%,而大慶油田相當於是一個從零開始的工程,可以確定地說日本並沒有那麼多的物力和人力來支持一個油田建造起來。

其次,剛開採出來的石油很多都是不可以直接使用的,

大慶油田的石油質量也只是在一般的程度,所以這就需要相對成熟的提煉技術,

中東地區那些質量較好的石油提煉的成本一桶都要3美元左右,而大慶油田的提煉成本就達到了40美元的高價,從這也看出了,我們能在上個世紀使用到石油是一件多麼不容易的事。

日本也是如此,上世紀的日本資源有限,就算他們在我國找到了石油也沒有能力把它運走,提煉技術更不用說了,他們從其他國家進口的石油幾乎都是提煉過的成品油,所以說二戰時期的日本根本就不具備煉油的能力。

歷史的結果是必然存在的,一個通過戰爭去搶奪資源的國家也會因爲其他方式而戰敗,日本從野心暴露、發動二戰開始就已經註定這場戰爭的結果。

中國老一輩永不言棄的精神讓我國擺脫了“貧油國”的帽子,無論是以前還是現在,大慶油田對我國都有着舉足輕重的意義,推動了整個中國現代化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