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書法家李邕含冤而死,其書法精髓藏在這一行書墨跡殘卷中!

唐代的大多數書法家都是以楷書著稱,張旭懷素雖以草書取勝,但是這些名家的行書好像沒怎麼被關注。只有顏真卿的行書被後世推崇,但是顏真卿真正的影響力其實還是在其楷書領域。所以,李邕其實可以稱得上是唐代的一位行書冠軍。

李邕專注行書,以行書著稱,並且開先河地用行書寫了很多碑文,流傳後世 。對於宋元兩代尤其是元代的行書影響很大。

李邕的一生官職不是太高,最終又慘死在奸臣的陷害之下,他的人生是一個不圓滿的人生。一代才子卻沒有善終,令人遺憾。

李邕留下的大多數作品都是碑刻,雖然都是精品,但是純碑刻總讓人感覺有點距離 ,然而在後來發現他的一部書法殘卷,是珍貴的墨跡,可以直觀的地體會到李邕的用筆精髓。

而他留下的這卷行書《出師表》正好可以直觀的地體會到李邕的用筆精髓。 此帖現存的主要版本是無款絹本,且割裂成冊,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其用筆自然勁健,起筆或逆鋒或斜切,行筆以中鋒爲主,筆畫主次分明且變化多端。每一筆都像是有生命的精靈,蘊含着千鈞之力,筋骨內蘊,提按頓挫、方圓變化清晰可見。

它們在紙上跳躍、舞動,構成了一幅充滿活力的畫面。結體上,字體舒展自如,右高左低的體勢欹側而不失平衡,中宮緊湊,四外張揚,上松下緊的佈局營造出獨特的視覺效果。

李邕的書法從 “二王” 入手,卻能入乎內而出乎其外,他反對機械模仿,崇尚創新。在《出師表》中,這種創新體現得淋漓盡致。

他大膽地將 “二王” 的舒朗雋逸與魏碑的古樸雄渾相融合,於行書筆勢中融入楷書結構,楷書筆畫中注入行書意趣。這種融合使得作品既有晉人韻致,又展現出唐人 “尚法” 的精準到位。

與 “初唐四家” 那種法度森嚴不同,李邕以縱勢、奔突和荒率來抒情達性,直率地表達胸臆,引領了當時的書潮大勢。

關於此卷李邕《出師表》的真僞考證,一直是學界爭論的焦點。由於作品部分殘缺且無落款,確定其作者身份困難重重。

不過,通過高科技手段對紙纖維和碳十四的測算,確定此作有着超過 1000 年的歷史,這爲其唐代的出身提供了有力證據。

從筆法、結字特點上與李邕其他作品對比,如《麓山寺碑》《李思訓碑》等,神韻若合,即便存在一二未愜意之筆,也有人認爲若非李邕所書,也是學習李邕書體的高手之作。臺北故宮博物院專家將其認定爲李邕作品,但仍有學者持保留意見。

李邕本人的一生也是跌宕起伏,他博學多才,少年成名,歷任多種官職,卻因得罪奸相李林甫而含冤杖斃。他爲人豪爽,仗義疏財,喜歡結交朋友,與杜甫、李白等文化巨匠交往密切,其書法作品受到他們的推崇。

他在書法領域的成就,足以讓他在歷史的畫卷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他不同於唐代大多數以楷書著稱的書法家,專注於行書,並以獨特的行書風格開先河地用行書寫了大量碑文,對宋元兩代尤其是元代的行書影響深遠。

《出師表》這一題材本身就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諸葛亮 “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的擔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的忠誠,通過文字傳達出來,感染着無數人。

而李邕的《出師表》書法,無疑是對這種精神內涵的又一次昇華。它以藝術的形式,將諸葛亮的智慧與忠誠展現得更加生動,讓人們在欣賞書法之美的同時,也能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歷史責任感和家國情懷。

對此,您怎麼看?

【往期好文】點擊下方藍色標題跳轉內容詳細頁面!

超多的書法學習資料,點擊上方公衆號名片,關注“書畫博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