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小孩跟缺乏親職素養有關?人本促增加親職教育系統

430國際不打小孩日源自美國,人本教育基金會推動活動邁向第19年。記者董俞佳/攝影

近來多起兒虐事件引起社會關注,430國際不打小孩日即將到來,人本教育基金會號召全國幼兒園所及托育機構加入「與孩子立約」活動。人本指出,今年主題設定爲「保護小孩人人有責」,並聚焦於幼兒家長教養處境,號召全國幼兒園所及托育機構以團體名義加入「建立一個不打小孩的國家─與孩子立約」行列,讓爸媽感受安心的幼兒成長環境並獲得更多教養資源。

430國際不打小孩日源自美國,人本教育基金會推動活動邁向第19年。人本指出,根據衛福部2022年兒少保護個案統計資料也顯示,施虐者本身因素中,以「缺乏親職教育知識」最多(佔42.3%)。因此,政府應該負起最大的責任,提供完善且易於被家長使用的親職教育資源及支持系統。

人本指出,目前全臺共有56所幼兒園加入立約,立約團體可獲贈10本《愛的手冊》,內含許多實用教養方法,也可進一步合作舉辦親職講座,提供家長正向教養與親職資源。

人本今天也公佈今年幼兒教養問卷結果,從2006份回覆問卷中可以發現,相較於以往,現在父母對於不打小孩已有滿大共識,但尚缺乏較具教育意義的教養方法。

進一步看數據,家長感到困擾的幼兒行爲狀況,最多爲「吃得太少、太慢、偏食、不專心」;其次是「遇到不順心的事會尖叫、哭鬧、丟東西、撞頭打頭…等」、「已到睡覺時間還不肯睡」;另外,會打人(包含打大人)、不按照約定使用3C、去公園玩,該回家了還不肯走,以及有分離焦慮情況(例如一直黏着媽媽、去幼兒園時不肯讓爸媽離開)等。

家長最常用的處理幼兒行爲狀況,最多爲條件交換,例如你現在先把飯吃完,等下給你看電視;再來爲獎勵或集點制度以及剝奪或取消權利,例如不講故事、減少3C時間; 語帶威脅,例如下次就不帶你去公園、不收玩具就把它丟掉以及責罵也有約三成左右使用;不理會以及打小孩則分別近兩成。

人本指出,位居前三名的條件交換、獎勵集點及剝奪或取消權利都是以實際利益去誘使孩子的行爲,這或許能有短期效果,但無法真正讓小孩對該學會的行爲有所認知而願意努力去做。面對幼兒,語言能力不是溝通要件,情感和需求的接納纔是。此階段的親子互動模式更是奠定日後孩子情緒自我調節能力及思考發展的重要基礎。

爲提升父母的教養知能,人本4月28日將在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3樓媒體簡報室,舉辦《挺爸媽.護小孩─幼兒教養座談會》爲爸媽提供教養眼光及方法,從大腦科學及依附理論談幼兒教養觀點,並提供各種實用好上手的溝通方法,歡迎家長報名參加。

430國際不打小孩日即將到來,人本教育基金會號召全國幼兒園所及托育機構加入「與孩子立約」活動。記者董俞佳/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