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海巡衝鋒巡邏隊曝光

淡水河道巡邏組的國造多功能巡防艇航行於淡水河口,背景高塔爲淡江大橋主樑柱工程。記者洪哲政/攝影

海巡署在淡水海巡新設淡水河道巡邏組,進駐兩艘嶄新航極速可達四十節的國造多功能巡防艇,固定駐防淡水河口,強化防務。其中一艘巡防艇廿四小時戰備勤,一旦收穫巡防區出海辨識目標命令,能於十五分鐘內快速出港,攔截不明船隻。

淡水河口巡邏隊是因應去年陸籍小艇突破淡水河口後,採取的強化編裝,兩艘艇須進駐十餘名官警。這是海巡署過去裁撤各河口的河道搜索組後,第一個復編負責河道巡還的編制。

淡水河道有許多堪稱魔幻的特殊水文,除了潮差巨大、暗流詭譎外,還有多股漂沙在河道下隨潮汐潛行移動。

淡水海巡隊副隊長陳釘泉表示,曾有紀錄,原本多年在渡船頭的一片大面積淺灘沙洲,退潮才能觸及,風災過後竟移動到對岸八里。這些不斷變化的河下水文,要靠當地航行的船艇測深儀器不斷記錄,並定期由廠商更新到臺灣船艇普遍使用的四合一航海儀,才能隨時掌握。

本報記者隨多功能巡防艇航進淡水河口。居住淡水卅餘年的巡邏隊小隊長徐正陽駕駛時,繞過河口定置漁網,他在搖晃船艙內表示,這具四合一航圖系統,具備雷達、海圖、測深、3D測繪掃瞄、水底地形顯影等功能,不同圖面能互相疊加,更易判讀,記錄內容可透過廠商定期更新。

當日出海,他隨即按儀器指出當日河口水深五至六米,因當地淡江大橋影響水流所致,橋端兩岸下出現新的淺灘,勤務上都必須掌握記錄,積極巡邏,避免成爲可供登陸的滲透點。

因應金廈水域執法撞船事件,觀察淡水巡邏艇員出勤的裝備可見,人人胸前備有秘錄器,不少官警特別準備能防水的知名廠牌運動相機。縱使船上配備手持錄影機,但爲防海上顛簸失手,海巡署在新艇上建置六鏡頭舷外攝影機,前、後、左右、中與艙內鏡頭持續錄影,作爲執法時蒐證與自我保護之用。

此外,三人小組一人配用九○手槍,船上另有機動式無線電,可供脫離船艇或緊追執勤的警員隨時聯繫巡防區或勤指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