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AI芯片成為萬億資本遊戱 我不理解但大受震撼!

集微網報導當AI芯片天下格局初定、英偉達一騎絕塵之際,一衆老將新貴都將「不服」落實在了行動上,除了一衆雲廠商和芯片廠商排兵佈陣、一些初創公司伺機而動之際,如今斜刺裡還殺出了更多的猛將,帶着徹底打破AI芯片舊秩序建立新秩序的野望,「雄心勃勃」入場了。

而入場費的數量級直接讓人原地「石化」。

最近稱OpenAI CEO山姆·奧爾特曼正計劃籌資高達7萬億美元建立一個新的芯片帝國,以建設一個晶圓廠網絡,爲AI應用生產足夠的芯片。被譽於矽仙人、現就職於Tenstorrent開發AI和HPC處理器的傳奇架搆大師吉姆·凱勒(Jim Keller)在X上強調,他可以不到一萬億美元的價格達到同樣的效果。

如果說因涉及晶圓廠「網絡」導致上述的天價「報價」,那麼成立一個全新的Fabless王國需要多少呢?軟銀的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孫正義給出了自己的答案,最近宣稱欲籌措1000億美元成立一家芯片企業,以與英偉達抗衡。

從7萬億到1萬億再到1000億美元,這到底是資本的遊戱還是建立新秩序必備的「糧餉」?

7萬億美元的「浮誇」

不是每個業內人士都買這筆瘋狂數字的帳。饒是奧爾特曼在生成式AI風口之下的頂級流量,開出的天價數字可能不僅包括晶圓廠本身的建設還涉及能源等等,但業界對這一「獅子大開口」基本不以爲然。

畢竟7萬億美元數字太過誇張:相當於美國GDP的25%,中國GDP的40%,全球GDP的10%。就半導體行業來說,這個數字約爲英偉達目前市值的4倍,也遠遠超過全球半導體行業估值——該行業2023年的銷售額爲5270億美元,預計到2030年將達到1萬億美元大關。

更顯然的是,如果奧爾特曼真能籌集到如此規模巨大的7萬億美元資金,即使是把英偉達、英特爾、AMD、高通、博通、臺積電、三星、ASML等重要的芯片設計、製造及設備廠商全都收購還綽綽有餘。既然如此,還有必要大費周章另起爐竈嗎?

而且,建設晶圓廠是資本密集型產業,也是全球最錯綜複雜的行業之一,不僅面臨劇烈的週期性波動,而且工藝要不斷疊代,且在市場需求推動下要提升先進封裝的能力,從CMOS到FinFET再到GAA,從180nm到28nm再到3nm,這背後寫滿的是鉅額的投入、技術的優化、人才的積累和客戶的支持。在代工江湖,經過幾十年的拼殺,如今唯有臺積電、三星和英特爾問鼎先進代工寶座,而聯電、格芯等由於高投入和高失敗風險已止步於先進工藝江湖。尤其是代工一哥臺積電,花費了數十年的時光、經歷了無數血雨腥風才走到目前的高度。

更何況資本不是成功所需的唯一要素,無論是設備、人才、封裝以及產能均存在不確定性。

一位業內專家對集微網直言,新建晶圓廠的風險較大,因爲新建產能需3—4年才能達產,穩妥的做法是不如先充分利用現有臺積電、三星、英特爾的產能,再由市場來決定下一步擴大多少產能合適,畢竟投資太大要十分慎重,因爲這有可能導致產能過剩等。如果在稼動率不足的情形下運營,由於固定成本高昂,後續將難以爲繼。

此外大模型領域的競爭也十分激烈。上述專家分析,現在還尚不知未來ChatGPT真正的市場前景,而它的主要競爭對手均在自研芯片,也在力推自己的大模型和應用,Chatgpt還能走紅多久需要觀察,OpenAI是否有足夠的實力和耐力搆建如此龐大的網絡確是一大問題。

除建設晶圓廠是重大挑戰之外,對於AI芯片的創新路逕或許更值得奧爾特曼深思。英偉達創始人兼CEO黃仁勳就強調,不需要太多投資來建立專門針對生產AI芯片的代工供應鏈,相反業界要重視的是如何持續創新GPU架搆,以不斷提高性能、降低成本。Jim Keller也認爲,重點不是製造產能,而是如何簡化供應鏈、促進硬件和軟件的融合。當然,這也是一項非常艱鉅的任務。

OpenAI的考量?

儘管奧爾特曼以AI芯片短缺、成本過高、需求旺盛等爲由着力畫餅,但另一業內人士直言,目前來看,AI芯片需求本身不多,目前也只佔到臺積電2萬片的產能,奧爾特曼此擧是一種營銷手段,其實再降一兩個數量級都綽綽有餘。

細究OpenAI此擧或許別有深意。一位資深人士徐源(化名)表示,一方面英偉達憑藉強大的GPU+CUDA生態,在生成式AI時代高奏凱歌,股票和市值一路飄紅,也讓一衆科技大佬均想從中分羹。截至發稿,英偉達市值達到1.72億美元,接近2萬億美元。而且這一份名單不止OpenAI,Google、微軟、Tesla、Amazon等均全力押注AI芯片。

另一方面,或與OpenAI前不久宮鬥戲所滋生的對抗有關。OpenAI希望能夠不受限制地發展生成式AI,但反對方認爲必須加強管制,考慮安全和倫理等,這股勢力也不可謂不強大。因而,OpenAI希望通過籌集資金建立自己的晶圓廠,實現自給自足的供應鏈,以未雨綢繆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

畢竟關於AI的發展路線已經使兩方勢力陷入對立,誰在爭奪這個價值數萬億美元的業務領域控制權,誰就有可能制勝未來。

而且據透露,奧爾特曼最近還會見了美國商務部長吉娜·雷蒙多和其他美國官員,希望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徐源對此指出,奧爾特曼打着國家安全的名義,希望獲得政府的支持,這也是其將政治因素納入其中的算盤。

無論業內人士對奧爾特曼的7萬億美元「野心」如何不以爲然,但這一「重錘」也進一步凸顯了AI時代對半導體生產日益增長的需求和戰略重要性。就在最近,英偉達CEO黃仁勳預測AI支持的數據中心市場將在未來5年內擴大到2萬億美元規模。

更讓人心驚的是,或許奧爾特曼看到了我們看不到的一些遠景,爲我們敲響了一記警鐘。當前,OpenAI的估值在Sora的驅動下正在大幅飆升。市場預計,在最新一輪由風投公司Thrive Capital牽頭的融資中,OpenAI的估值有望超過800億美元約合5755億元。而且,除了先後甩出ChatGPT和Sora兩張「王炸」,攻破自然語言模型和影片生成模型兩座堡壘之外,OpenAI還至少投資了3家芯片公司。如今還要籌資7萬億美元建立「芯片帝國」,細思之下「恐極」。

1000億美元更「靠譜」?

對比來看,或許孫正義欲籌措1000億美元看起來更爲「接地氣」?

據悉孫正義希望新成立的公司能與軟銀旗下半導體設計公司Arm的業務互補,並打造一個最新的AI芯片巨頭。

Arm架搆在智能手機市場一飛沖天之後,這幾年也在着力衝擊服務器、PC、智能汽車等市場,在性能提升、生態擴大、巨頭引領之下,取得了一定的進展。隨着AI芯片市場成爲炙手可熱的新高地,孫正義也決定放手一搏,畢竟英偉達近2萬億的市值,與Arm上市之後1500多億美元的市值還是相差一個數量級,Arm的IP授權商業模式也決定了難以與設計公司規模和影響力匹敵。

徐源對集微網分析說,在AI芯片市場,孫正義可能將採用CPU+GPU+NPU集成的方式,這是一個相對聰明的做法,但英偉達GPU十分強大,加之CUDA生態的加持以及臺積電的支持,能否成功,還待時間檢驗。

尤其是當下目前AI芯片的挑戰更多來自軟件。上述業內人士提及,英偉達8成的技術人員在開發軟件及生態,除了CUDA之外,還在傾力其他的軟件開發項目,包括支持量子計算的GPU模擬能力、元宇宙的雲渲染等等,這並不是爲短期一兩年的任務目標而開發的,都是規劃未來5~10年有哪些技術領域可能落地而進行的前瞻佈局。

隨着AI熱潮持續升溫,越來越多的廠商在AI芯片領域發力:前有英特爾、AMD等持續加碼,後有OpenAI、微軟、谷歌等着力自研,以打破英偉達的壟斷。最近一家名爲Groq的美國AI公司一夜「爆火」,主要因其自研LPU芯片在AI推理技術實現了高效率和低延遲,速度遠超英偉達GPU。但值得注意的是,雖然Groq性能強勁,但成本卻非常高昂。從目前的價格來看,這意味着在同等吞吐量下基本是H100硬件成本的40倍、能耗成本的10倍。這些「外患」暫時還無法撼動英偉達的霸主地位。

而在這一場不見硝煙的戰局中,臺積電將成爲最大的「受益者」?北京半導體行業協會副秘書長、北京國際工程諮詢有限公司高級經濟師朱晶發文表示,奧特曼用7萬億直接蓋廠,據說是要找臺積電來代建代運營。keller大神肯定不蓋廠,他的意思應該是提供同樣多的AI芯片,他的成本能做到1萬億美金,這1萬億美元裡一大半估計要找臺積電流片。再加上孫正義要下場開發AI ASIC芯片撬動市場,也都要找臺積電流片。總之美國方面各位大佬們最近熱衷蹭熱度唱大戲,但最終都是利好臺積電……

AI芯片的戰火永不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