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更多年輕人站上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的賽場
11月24日,海南西南大學三亞中學體育場,第十二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攀椰競速項目女子7米比賽現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崢苨/攝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樑璇
運動員面對一棵7米或9米高的仿真椰子樹,全力助跑,單腳蹬地躍上“樹幹”,然後手腳並用,垂直向上“跳躍”衝頂,六七秒之間便能決出勝負。
作爲第十二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以下簡稱“運動會”)新增競賽項目,攀椰競速在第二個比賽日率先完賽。這一頗具“海島風”的項目吸引了來自海南、雲南、上海、湖南、廣東等11個代表團的50餘名各民族運動員參賽,最終,來自海南隊的消防員羅軍和高二學生符詩軍分別獲得男子、女子一等獎。
“單腳蹬腿上樹叫‘飛毛腿’、向上的動作叫‘青蛙跳’。”17歲的符詩軍原本是短跑選手,小時候總幻想自己能上樹摘椰子。她記得,十四五歲第一次接觸攀椰是抱着“樹”一點點蹭上去的,加強訓練後,改了技術動作,她在本次比賽中創造了6秒582的最好成績。
小將的進步讓羅軍欣慰和壓力並存。從9歲開始就攀爬自家院子裡的椰子樹,羅軍是公認的“爬樹王”,爲了推廣這個項目,他常向其他選手分享經驗,“現在大家都會這些動作了,而且進步很大,差點兒我就拿不到第一名了”。
身強力壯的年輕選手的確讓羅軍感受到空前壓力,但也讓攀椰競速充滿活力。以海南攀椰競速隊爲例,6名選手中,年齡最大的31歲,年齡最小的剛在賽場上度過15歲生日,“這個比賽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小將出現,我們年紀稍微大一點的選手到下一屆就不一定參加了,以後就交給他們了”。
從爬樹娛樂活動到海南傳統體育項目,如今走進了國家級運動會,羣衆攀椰的動力不再是“喝到一口清涼的椰子水”,而是讓學生、消防員、游泳教練、自由職業者等來自各行各業的人們多了一個挑戰自我、交流交融的舞臺,“希望把我們的民族傳統項目推廣出去,讓更多人瞭解、喜歡。”羅軍說。
正是參加本屆運動會,和其他代表團選手交流後,朱希彤才認識了攀椰競速。24歲的她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這次作爲龍舟隊選手隨香港代表團首次參賽。她對媒體表示,這次比賽經歷讓她有了更多機會去深入瞭解民族傳統體育、傳統文化。
參加過3屆運動會的苗族選手歐華文發現,“和往屆賽事相比,這次參賽隊伍明顯增多、水平普遍提高、隊伍更加年輕化”。他所在的貴州龍舟隊在男子(標準龍舟)1000米直道賽中率先衝過終點,獲得本屆運動會開幕後的首個一等獎。
“我們隊裡除了30多歲的老將,還加入了很多十八九歲的選手,平均年齡在20多歲。”歐華文表示,不少隊伍就是以高校學生爲班底的“學生軍”,“別看劃手年輕,很多都是國內重要賽事上的常客,已經算得上老手了”。
龍舟源於民間龍舟競渡,是我國傳統體育活動。目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中有10餘個項目與龍舟息息相關。1991年第四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龍舟首次被列爲競賽項目。
歐華文感受到,近年來,龍舟項目得到廣泛推廣,吸引了越來越多年輕人蔘與其中,“每年端午節有比賽,沒工資、沒報酬,但他們都請假回來參加”。
浙江龍舟隊便是由麗水學院的一羣“學生軍”組成,“基本是大一到大三的同學,以校龍舟社團爲基礎,納入了部分新成員。”練習了兩年龍舟的大三學生吳嵩山介紹,隊內有畲族、彝族、毛南族等少數民族,作爲漢族隊員,他通過划龍舟感受到團隊協作的重要性,“雖然我們和其他隊伍還有差距,但我們永不言棄,要展現出大學生敢爲人先、勇立潮頭的精神面貌”。
18歲的朱再蒙通過高中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社團接觸到射弩。本屆運動會上,第一次參加全國大賽的他在決賽10支箭中僅丟1環,最後以99環的成績奪得標準弩男子立姿一等獎。作爲本屆運動會射弩比賽年齡最小的運動員之一,朱再蒙的表現得到重慶隊教練張浩的肯定,“他極具天賦,接觸射弩僅兩年,今天的表現已完全發揮出了訓練中的最佳水平”。
體育社團、體育選修課,當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成爲校園體育的一個選項,“就能激發起年輕人的探索欲,從不瞭解到感興趣,從參與到傳承”。海南蹴球隊教練趙倩倩表示,此次代表海南隊參賽的選手分別來自黎族、壯族、布依族和漢族,均爲海口經濟學院的學生,“有在校生、應屆生和畢業多年的學生”。
“很多人不瞭解蹴球,光看名字還以爲是蹴鞠。”據趙倩倩介紹,蹴球比賽用球爲直徑10釐米的硬塑實心球,規則類似檯球,因此,更生動直觀的形容是“腳下斯諾克”。該項目在1999年第六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被列爲正式比賽項目,發展至今,本屆運動會已有來自北京、遼寧、四川、海南等地的27支代表隊參加。
“我們從第九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就參賽了,當時隊伍沒有現在多,各代表隊的水平參差不齊,但本屆比賽,整體實力都在提高,我們想打進8強,真得‘浴血奮戰’。”在趙倩倩看來,賽事規模擴大離不開蹴球項目在高校的發展,“很多隊伍中都能看到高校的力量,年輕人加入後,這幾年球場上的戰術變化也越來越豐富”。
除了蹴球,作爲第十二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的東道主,海南代表團在珍珠球、毽球等多支隊伍上都進行了強化訓練,不少隊員都是在校大學生。“讓更多年輕人走上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賽場,是一種民族文化的傳承。”趙倩倩表示,任何體育項目的持續發展都離不開後起之秀的接受、參與和傳播,“實際上,很多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都有選材要求,但我們沒有刻意強調這部分,讓年輕人感興趣、能堅持更重要”。
本報三亞11月25日電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