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好科學傳播“第一發球員”

前不久,“科學與中國——千名院士·千場科普”行動一週年系列科普活動在京舉行。當天,202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李德仁院士、薛其坤院士,以及神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院士,分別爲大家帶來精彩紛呈的科普報告。

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重要基礎性工作。20餘年開展科普活動2000餘場次,“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巡講活動既是我國科普事業蓬勃發展的一個縮影,又爲廣大科技工作者積極投身科普事業作出表率。

科普發展水平的高低不僅直接關乎公民科學素質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着一個國家的科學技術水平和民族創新能力。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普事業取得長足進步,但公民科學素質總體水平偏低,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存在。面向未來,以高質量科普助力科技創新,爲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凝聚起磅礴偉力,呼喚更多科技工作者參與其中。

目前,我國有180多萬名科普專職、兼職人員。然而,與快速增長且日益多元化的科普需求相比,科普人才供給的規模與質量仍有較大缺口。廣大科技工作者長期奮戰在科學研究前沿一線,具備做科普的天然優勢。廣大科技工作者應以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爲己任,主動擔負起科學傳播“第一發球員”職責,聚焦青少年等重點人羣,聚焦鄉村等薄弱環節,聚焦社會公衆關切的科學熱點,聚焦一些甚囂塵上的“僞科學”“反科學”,把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科學精神傳播到廣闊的祖國大地上。

科普不是“小兒科”,而是一門需要學習的“大學問”。當下,科普的內涵、形式、手段、需求等都發生了顯著變化,對科普工作者的能力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既需要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保證科普內容的科學性,又要注意掌握“翻譯”的技巧,平衡好科普內容的專業性與通俗性、知識性與趣味性。同時,還要主動適應信息傳播方式等方面的新變化,不斷加強新媒體傳播技巧、視頻製作等方面的學習,針對不同的科普對象積極開展更有成效的科學普及。

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沒有全民科學素質的普遍提高,就難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質創新大軍。期待更多科技工作者支持並積極參與科普事業,發揮專長和優勢,努力創造出更多內容優質、羣衆喜聞樂見的高質量科普作品。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沈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