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建賦能美美與共
正值春日,站在四川省眉山市仁壽縣方家鎮水池村的鳳凰山上,千畝良田如碧玉棋盤盡收眼底,金黃的油菜花點綴着綠油油的麥田。“我們是專程從成都開車過來的,平時很少看到這麼大片的麥田,很壯觀。”遊客李秀芬帶着家人來到“天府糧倉”丘區示範區忙着拍照。
日前,2024年“天府糧倉·百縣千片”高產競賽評選結果正式公佈,仁壽縣入選全省糧油千畝高產先進縣(市、區)。仁壽縣委相關領導說:“能取得這樣的成績,得益於全縣始終堅持黨建引領‘五美鄉村’建設,不斷健全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丘區示範區建設推進機制。”
近年來,仁壽縣認真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將“興產強鏈、聚人成勢、提質增效、優城美鄉、善治固本”作爲總思路,圍繞藍圖美、產業美、人居美、服務美、文明美繪出“五美鄉村”新畫卷。農村人居環境改善了,農民收入增加了,2024年全縣172個行政村集體經濟總收益達到3763.5萬元。
機制築基:黨建引領擘畫振興藍圖
“推進‘五美鄉村’建設,要從基礎設施、產業發展、人居環境、鄉村治理等方面強基補短。”仁壽縣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說。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親自抓“五美鄉村”建設工作,召開縣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全體會議,審議通過了《仁壽縣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 加快建設“五美鄉村”實施方案》等文件,明確3名縣領導各包保1個核心村和1個市級農商文旅綜合體組團。
深化藍圖美,打造有前景的新鄉村。仁壽縣着眼核心村規劃建設,打造精品戶和村級公共區域景觀,讓居住環境改善、產業發展連片、基礎設施聯通、輻射範圍擴大。
桂灣村是文宮鎮唯一的核心村,地處丘陵地區,驅車沿着村裡平坦的硬化道路蜿蜒而上,可以看到道路兩側成片的枇杷園。桂灣村黨總支書記曹廉剛告訴記者,村子最遠端距離場鎮8公里,以前每到枇杷收穫季,交通問題就讓羣衆很頭疼,路窄、坑窪不平容易使枇杷受損,批發商不願進來收購,直接影響羣衆收益。村裡將情況反映到上級職能部門後,相關部門對2.6公里村道進行了黑化、4處道路進行了維修。基礎設施改善了,批發商和電商也願意進村入戶收購枇杷了。
“爲優化鄉村生產生活環境,加快推進經濟發展,縣領導逐村調研22個達標村和3個核心村項目進展,積極籌措資金投入。”仁壽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說,縣裡出臺了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指南,“五美鄉村”精品戶、達標戶建設指引等,對22個達標村預估投入資金2.1億元,目前已完成投入1.4億元。
記者瞭解到,仁壽縣通過制定“一村一策”發展規劃,建立“季度跟蹤、中期研判”問效機制,推動村級集體經濟量質齊升。2024年,全縣村(涉農社區)集體經濟平均收益20.9萬元,100萬元以上的村達到5個。
同時,仁壽縣積極發揮黨員示範引領作用,建立黨員“雙報告”、設崗定責等機制,推動萬名黨員幹部下沉聯繫村開展代收代銷等志願服務。仁壽縣還着力打造“15分鐘養老服務圈”,組織黨員志願者開展“健康敲門行動”,累計爲全縣近3000名失能老年人提供免費上門服務。
隊伍建設:人才矩陣激發鄉村動能
“2024年參加全省村集體經濟電商主播人才培訓班時,我心裡就萌生了直播帶貨的念頭。”富加鎮大山村黨總支書記楊奕原本在外地創業,2019年回村擔任村幹部。那次作爲村“兩委”幹部被推薦參加培訓,她感慨收穫很大,“培訓回來正趕上村裡百萬斤青見柑橘滯銷,爲了幫村民把果子儘快賣出去,我們臨時搭建電商直播班底嘗試直播帶貨。沒想到得到了很多網民的支持,半個月時間就成功將滯銷的果子都賣出去了。”
仁壽縣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分批組織全縣172名村黨組織書記參加市級培訓班、縣級進修班,並擇優評選出30名縣級“紅旗支書”給予獎勵,大大提高了基層幹部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的思想認識和工作能力。2021年、2022年,楊奕連續兩年被評爲“紅旗支書”。
“頭雁”領航,村美民富。和楊奕一樣有着建設家鄉情懷的潘學軍,是方家鎮水池村的一名黨員,他返鄉後帶頭髮展荷花產業。“我們與村黨組織、村民抱團發展,將荷花種植與加工、鄉村旅遊相結合,打造產、供、銷、旅遊‘一條龍’產業鏈,助力村民增收和鄉村振興。”潘學軍說。
要建設“五美鄉村”,需要培養一批鄉村振興重點領域的“頭雁”。仁壽縣把強化人才支撐作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第一引擎”,通過外引專業人才、內育鄉土人才、下沉民生人才,爲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注入源頭活水。
同時,全縣實施村級黨組織帶頭人儲育行動,加強村級班子運行分析、後備力量儲備,切實做好後備幹部頂崗鍛鍊、培養教育,有序抓好換屆工作,充實鄉村振興人才隊伍。
“建立頂崗鍛鍊機制,每名頂崗鍛鍊的後備力量每月可以領到800元補助,兼任網格員、村民小組長等村組其他職務的,可同時領取兼職報酬。”仁壽縣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全縣堅持“書記帶頭、村村走到”,29名縣級領導幹部包鄉,逐村分析研判村級黨組織運行情況,用好“後備幹部培育工程”、鄉村“頭雁”培養等成果,從符合條件的致富帶頭人、優秀農民工、大學畢業生、退役軍人等羣體中推薦儲備村(社區)黨組織帶頭人後備力量311名、其他“兩委”幹部後備力量682名,爲鄉村人才振興打下堅實基礎。
產業躍升:融合互促釋放乘數效應
在桂灣村的恆溫大棚枇杷園裡,枇杷樹長勢喜人。“年後剛完成疏花疏果,照這個生長勢頭,今年3個枇杷的重量預計能達到4兩左右。”曹廉剛說,果子品質好,爭取賣個好價錢。
聚焦產業美,打造有支撐的新鄉村。桂灣村積極發展枇杷產業,堅持“黨建+集體+農戶”的發展模式,推動村集體經濟穩步增長、羣衆穩定增收。2024年,桂灣村集體經濟收益突破100萬元,其中枇杷種植收益41萬元,成爲文宮鎮首個集體經濟突破百萬元大關的村。
周萬喜是桂灣村的防返貧監測對象。村裡安排他在村集體的枇杷園裡長期務工,主要做除草、澆水、施肥、疏花疏果等工作。“在家門口乾活,每天工資120元,一年收入大概三四萬元,家裡生活不愁了。”周萬喜很知足。
隨着桂灣村精品枇杷園的建成,村集體爲脫貧戶、監測戶、低保戶和農村其他低收入羣體提供工作崗位100個以上,2024年發放工資80萬元以上。
近年來,仁壽縣的特色產業不斷實現突破,建立起水果、食用菌、中藥材等品種選育基地,引進300餘個適宜本地種植的優質品種,文宮鎮獲評枇杷省級產業強鎮,曹家鎮獲評國家農業產業強鎮。
共享服務美,打造有溫度的新鄉村。大化鎮龍門村創新民生福祉共建共享機制,構建黨建引領“防返貧保障+利益聯結+就業增收”機制。龍門村黨委書記肖敏勇告訴記者:“我們從集體經濟收益中專項列支7萬元,建立覆蓋全村監測戶、脫貧戶的集體收益分紅池。同時,在村‘兩委’統籌協調下,村集體公司吸納20餘戶脫貧羣衆穩定就業,通過技能培訓使務工人員年均增收1.5萬元,形成支部搭平臺、企業拓崗位、羣衆增收入的良性循環。”
新鄉村有了溫度,更能留得住鄉愁。方家鎮哨樓村先後獲得四川省鄉村振興省級示範村、眉山市村級集體經濟增量收益“十佳村”等榮譽。記者走進哨樓村村史館,感受深厚的農耕文化。“將歷史文化、黨史文化、忠孝文化、家風家教文化融入村史館建設全過程,讓參觀者深入瞭解哨樓村的古往今來。”哨樓村黨總支書記張國君說,“我們將依託村史館推出鄉村研學遊產品,建設農家樂、民宿等配套設施,進一步促進農文旅融合發展,幫助羣衆增收致富。”
仁壽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針對村集體經濟基礎不牢、發展底子薄弱的問題,該縣推行“村黨組織+村集體經濟組織+企業+業主+閒置陣地”模式,村集體以“資金入股+租賃經營”的方式投資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企業等,撬動社會資本4200餘萬元,盤活閒置資產近700宗;進一步完善集體經濟組織架構,孵化鎮村勞務專業合作社、村級供銷社等600餘家,參與水果銷售、農資售賣、基礎建設、勞務輸出,新增就業崗位1400餘個。
仁壽縣以黨建爲引領,聚力描繪“五美鄉村”新畫卷。仁壽縣委相關領導表示,通過組織機制築基、人才隊伍建設、產業賦能躍升,全縣將進一步深化“優城美鄉”改革,加快形成“五美鄉村”振興新格局。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劉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