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墓工具洛陽鏟 成考古利器

河南安陽曹操高陵發掘現場,考古人員在修理洛陽鏟。(CFP)

洛陽鏟成爲現代考古利器。(取自澎湃網)

如同大陸暢銷作家馬伯庸的認知:「盜墓也是古董題材的一個分支。」曾經是盜墓工具的洛陽鏟如今也成了考古利器,兩者之間關係密切。

隨着盜墓、鑑寶小說近年在大陸掀起熱潮,一些盜墓、鑑寶的專有名詞,也不再只是少數「圈內人」的神秘符號。

據大陸學者的調查,本爲盜墓工具的洛陽鏟,大約在1917至1928年左右出現。在此之前,洛陽的盜墓活動並沒有固定的器具,多半是利用日常生活工具如鐵鏟;但由於洛陽鏟可以輕易鑿穿地層而得到古墓的信息,20世紀50年代,在考古學家郭文軒、蔣若是等人的推動下,成了田野考古的利器。

隨着《盜墓筆記》小說熱賣和電視劇熱播,「倒鬥」這個盜墓術語也不再是少數人才知道的行話。之所以叫「倒鬥」,則因中國大墓,除了修在山腹中的,多半上面都有封土堆,形狀恰似量米用的鬥,反過來扣在地上;而盜墓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把鬥翻過來,就此形成「倒鬥」一詞。

又如古董圈中鑑定老玉,「沁色」是標準之一,即陪葬的玉體被環境中的物質所影響而改變顏色。「沁色」則又有「老提油」、「新提油」、「狗打醋」之說,宋代爲「老提油」,明清爲「新提油」,至於「狗打醋」,則是近代以狗血作爲沁色原料而名之。

不過,如古董術語「包漿」,儘管衆人皆知是指在古玩表面浮起的光皮,但外行人仍很難分辨,包漿是古物的舊光還是贗品的賊光;即使是行家也難免有沒看準而被「打眼」的時候,因此鑑寶人往往不說「真」、「假」,而說東西「舊」、「不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