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熱潮 可能來的太早了?

當今汽車產業最受矚目的焦點電動車發展,看到美國Tesla的發展迅速,輕易攻佔各大媒體版面,很多傳統汽車製造商也紛紛押注在電動車研發上。或許未來世界道路是屬於電動車的,不過目前電動車看似蓬勃的發展,但是屬於電動車的時代還遠遠沒有到來。

根據bloomberg報導, BMW自2013年以來共銷售7萬臺i系列電動車,完全無法攤提高達40億歐元的研發經費跨國汽車業鉅子雷諾/日產,預計 2010-2016年要銷售150萬輛電動車,但實際銷售數字也僅僅達標28%。傳統汽車製造商慘澹的電動車銷售無法彌補黑洞般的研發成本

雖然電動車成長驚人,消費者對電動車的興趣也在提高。但是適合電動車的交通運輸模式現實世界運行的狀況越來越不相符。可預見的未來電動車續航力難以大幅提升,每次充電時間可能耗時小時,就連最先進的Tesla超級充電站也要半小時。但是電動車短續航與長時間充電特性,其實適合家住郊區辦公地點市中心的通勤模式,因爲車主回家後有漫漫長夜可供電動車充電,而且現有的基礎設施也足因應這種充電模式。

問題在於現實世界的通勤狀況已經改變,先進國家居民越來越依賴公共運輸工具,(就連沒車如同沒有腳的美國,公共運輸也越來越受到歡迎)。年輕的上班喜歡住在市區便捷性與多樣化生活方式,類似於UBER的服務也讓自行駕車情況減少。舉例來說,一項針對日本年輕人調查顯示,最希望擁有的產品中,汽車僅僅名列第八。

最後,電動車環保價值一直是吸引部分消費者購買的主因,不過電動車是否真正環保,在於充進車內電是怎麼來的。目前世界多數的地方發電主要還是靠傳統的煤炭天然氣,一樣有嚴重的溫室氣體排放,除非當地主要發電方是核能或是水電等方式,否則電動車無法有效解解決碳足跡的問題。至於再生能源例如太陽能,剛好晚上電動車最需充電的時刻是沒有陽光的。

或許科技的進步可以讓潔淨而永續的新能源,搭配能量密度更高的電池與更短的充電時間,一舉解決電動車的瓶頸。但是目前熱鬧喧囂卻缺乏實質商業模式支撐的電動車市場,已經形成對未來發展不利的泡沫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