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平臺們都開始活成“自己最討厭的模樣”

本文首發於“單仁行”公號,訂閱“單仁行”公號

從企業家的角度探究商業本質

01

過去,中國的電商平臺都各有各的特色,比如說抖音的興趣內容電商、淘寶天貓的貨架搜索電商、拼多多的“性價比電商”。

但是,這些勢同水火的對手們,今天居然開始越長越像了,都在學習對手的玩法,頗有一種“活成了自己曾經最討厭的模樣”。

今年的315過後,商家們開始驚奇的發現,抖音開啓了全網比價;

拼多多嚴查十萬甚至百萬銷量的白牌,用競價的方式給品牌引流商品;

淘寶取消了五星價格力,明確今年的重點是做內容電商。

也許,這些改變目前看上去還不起眼,但對於這些手握海量流量的平臺們,一點點政策的變動,都可能對平臺成千上萬的商家造成足以改變命運的影響。

做對了,可能順勢而起。

沒做對,可能辛辛苦苦建起的高樓轟然倒塌。

02

我們舉個例子來模仿一下商家在這些平臺可能遇到的情景。

假設我是一個做服裝生意的賬號,我在抖音上的直播和付費能力很強,通過拍視頻、做直播去付費投流做轉化。

我好不容易讓用戶從小黃車進到了商品的詳情頁,用戶突然在一個很顯眼的地方,看到了全網同款的推薦。

我可能賣100元,別家一個相同或者類似的款式只賣68,甚至只有29.9,那這個時候用戶會不會跑掉呢?

這是不是感覺在花錢給同行投流?

如果用戶沒下單跑了就算了,如果他真在我這下單了,我也發貨了,結果沒過兩天,用戶在全網比價上看到更便宜的了,要退貨纔是最難受的。

因爲這時候商品退貨率就上來了,不僅要承擔打包發貨還有運費險,還有投流費用,退貨還影響店鋪的分數,這時候你哭都來不及。

如果我是一個多多商家,我已經習慣了用低價去贏得多多站內的推薦位了。

30塊錢一件衣服,薄利多銷,本來賣的好好的。

這時候突然發現流量和銷量開始下滑,仔細一分析,流量怎麼都跑到60塊錢一件的同行那裡了呢?

原來同行拿了品牌授權,貼了R標鳥槍換炮,價格上去了還在付費做全站推廣,流量全去他那裡了。

恍然之間,突然想起,這不是淘寶直通車那一套嗎?

那淘寶在幹嘛呢?

如果我是淘寶天貓的商家,這麼多年來已經把直通車、關鍵詞運營、競價排名那一套玩的爛熟於心了。

當我們把測款、測圖、測人羣、測地域、拖價,提ROI這套玩完之後,準備去收割流量的時候。

突然發現同行已經通過淘寶逛逛、淘寶直播把我們同款商品賣成了尾貨。

好了,這三家都幹不下去了。

03

在電影《教父》中有一句經典臺詞:用一秒鐘看清事物本質的人,和一輩子都看不清的人,命運註定截然不同。

平臺複雜政策背後的本質是什麼?爲什麼會這麼做呢?

它跟流量的分配和質量有關。

就像抖音開啓全網比價,其實就是把流量送到那些有供應鏈能力,但是不懂得做短視頻直播的品牌商(工廠)那裡。

這麼做的邏輯是什麼?

今天短視頻直播的帶貨流量佔到了整個抖音內容推薦的30%左右,也就是平均刷3個視頻就會推薦一個商業化內容,這個比例已經不能再漲了,再漲就可能影響用戶的觀看體驗。

而且,這些廣告推薦的商品往往要比淘寶天貓、甚至是京東的同款還要貴。

那麼,在不提高廣告比例的情況下,在現有的商業化內容裡要去提高用戶的付費意願和購買體驗,不讓他們流失到其他平臺,就只能讓那些具備供應鏈能力的品牌工廠直接進入抖店,包括抖音的貨架商城。

那多多爲什麼要反着來呢?

一方面是多多的流量到了一個瓶頸期,見頂了,另一方面是越來越多的品牌也在考慮進駐多多,平臺要洗白過去品質不好的標籤,同時也要盈利,自然就要提高商家的付費,把流量引向品牌商家。

淘寶大力推進內容電商,更多是爲了防禦。

淘寶天貓在最高峰的時候,佔據着中國電商市場7成左右的份額,目前這個份額差不多隻有4成。

從年成交額的維度去對比,阿里的中國零售是8萬億量級,拼多多4萬億,京東3萬億,抖音到了2.6萬億。

儘管淘天的體量優勢還比較大,但市場份額和增長率明顯降下來了。

在3月28號的內容電商大會,阿里也是宣佈投入百億現金和千億流量,要讓逛逛和直播的用戶規模翻一倍,月成交百萬的主播翻一倍,目的就是重新把用戶吸引回來。

讓貨架電商通過做內容的方式,去找到新的增量。

04

過去這些平臺各有各的特色,淘寶做店鋪、品牌,多多賣低價,抖音做內容,但現在不同了,三家平臺原本的打法,大家玩到極致了,

平臺之間的打法相當於“開卷考試”,你家怎麼玩的對方都知道,用戶心裡也很清楚,用戶會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不同的平臺。

流量見頂加上信息的完全透明,這是目前平臺面臨的現狀,如果還想進步怎麼辦?當然就是照着別人學習。

那麼,對於依附平臺生存的商家來說,我們到底該怎麼應對呢?

首先,對於中小商家來講,大方向其實很明確,就是緊緊的跟着平臺政策走。

如果要是繼續做多多,就別死扛着不買推廣,

要是做淘寶,那也要開始學習怎麼做內容,怎麼做直播帶貨了。

要是做抖音,不能做一個沒有自己固定貨源和供應鏈能力的二道販子了。

作爲一個平臺商家,瞭解平臺的目的,把它想要的政策落實了,至少還有碗湯喝。

其次,商家也不能在一棵樹上吊死。

現在中國的電商,就像海淀的小學生一樣,突出一個“卷”字,運動、藝術、歷史、物理、數學,什麼你都得學。

那在平臺卷的時候,商家同樣需要提高自己的能力,不能把希望寄託於某一個平臺,而是要全域矩陣營銷。

因爲未來每個平臺都會越來越相似,全域矩陣營銷背後蘊含的“我全都要”就是標準答案了。

供應鏈得做,價格才能低。

內容營銷得學,品牌才能起來。

付費投流也得做,流量才能到我們這來。

只有全域矩陣營銷,才能應對接下來平臺之間的內卷,才能做到以不變應萬變。

當然,像內容、供應鏈、付費投流、關鍵詞,這都不是一時半會能夠做出來的,需要長時間的學習,但就是因爲它難,所以纔會打造出門檻。

正確的路,往往都很難走,但往往能走得更遠。

責任編輯| 羅英凡

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本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 免責聲明

本文涉及有關上市公司的內容,爲作者依據上市公司根據其法定義務公開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於臨時公告、定期報告和官方互動平臺等)作出的個人分析與判斷;文中的信息或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商業建議,市值觀察不對因採納本文而產生的任何行動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