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草村裡的“國際範” 彝族非遺引老外打卡

結繩記古今,繡技傳千年。大理彝族服飾代表性傳承人瞿標祥多年來堅守鄉土,用一個手工繩結連接起彝族傳統文化和國際市場,幫助彝族羣衆將手工藝品走向國際舞臺,用匠心與傳承守護彝族村寨文化根脈。

初秋的上午,秋意漸涼,吊草村裡一處彝族古宅院裡,裊裊炊煙中彝族調子悠揚清亮。走進大理市結繡藝術非遺傳承基地,“結繡門”三個大字十分醒目,門口的柿子樹上,柿子綴滿枝頭碩果累累。大清早,瞿標祥生火、燒水、泡茶,準備迎接遠道而來的朋友。

上午十一點,來自瑞典的旅行團在瞿標祥帶領下,沿着村裡的茶馬古道徒步走進古樸的吊草村,來到傳習所參觀體驗彝族非遺文化。瞿標祥用流利的英語爲外國朋友們介紹彝族的建築、服飾、禮儀和婚喪嫁娶的習俗。

參觀完,院裡彝族羣衆們唱起祝酒歌,邀請客人們品嚐彝族傳統美食,婉轉動聽的彝族小調、熱情奔放的大刀舞,大家穿上彝族服裝,在院子裡圍成一圈打歌唱跳,“最炫民族風”洋溢在村寨的上空。

瑞典遊客海倫·海利可威斯汀身着彝族服飾、興致高昂,她說:“這裡的人非常非常熱情,環境也非常好,食物特別又豐富,我非常喜歡彝族文化、大理文化和中國文化。”

吊草村是一個傳統的彝族村落,瞿標祥從小耳濡目染,對彝族刺繡服飾情有獨鍾。初中畢業後,他到大理古城專門從事民族刺繡、服飾、結繩的製作銷售。

2003年,瞿標祥夫妻倆在大理古城遇到一位丹麥珠寶商,受邀擔任其公司的首席設計師和生產教學顧問,之後他們的彝族手工作品五次成功亮相北歐時尚展。2008至2014年,夫妻倆還帶着大理本地的彝族繡娘們給幾家國際知名品牌公司生產民族編織首飾。2014年,夫妻倆帶着濃濃的鄉愁回到家鄉吊草村,開始了漫長的創業之旅。

瞿標祥說:“我們這幾年可能接待了幾百上千人,有來自瑞典、英國、丹麥、荷蘭、印度,還有東南亞的一些華人華僑,我們也一直致力於宣傳彝族的結繩刺繡文化。”

路達維基·沙弗曾是雲南師範大學中文系的一名留學生,他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情有獨鍾,尤其是對中國飲食文化。畢業後,他在大理古城工作期間結識了瞿標祥,之後兩人保持了近十年的友誼。

目前,路達維基·沙弗在丹麥銷售中國酒。在瞿標祥夫妻創業期間,路達維基·沙弗幫助他們在丹麥尋找手工訂單,並連續數年間組織瑞典的旅行團來到雲南、來到大理,感受七彩雲南絢麗的少數民族文化和飲食文化,他說,這是他第七次帶團來到這裡,每一次來到大理,大家對這裡的非遺文化和飲食文化都是讚不絕口。

路達維基·沙弗說到:“我的目的是弘揚中國的飲食文化,現在中國的飲食已經覆蓋了整個世界,每個地方都有中餐廳,但是要真正瞭解還是必須到這裡纔可以。我的下一步就是了解中國的文化,讓西方人更喜歡中國。”

“結繡門”有員工50多名,都是吊草村的居家繡娘。目前,瞿標祥所創立的民族服飾旅拍品牌“雲嶺最美嫁衣”、手工編織刺繡原創品牌“結繡門”,鄉村旅遊品牌“美麗吊草村”得到了社會廣泛關注,慕名前來體驗的海內外遊客絡繹不絕,吊草村也從一個不知名的小山村變成了大理文旅的新地標。

瞿標祥說:“非遺傳承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我們會和不同的品牌和供貨商合作,把我們的手工技藝變成一種品牌,能夠養活我們自己,帶着村裡更多的人一起過好我們的生活。同時我們也希望吊草村變成大理和雲南的一個窗口,把彝族、漢族、白族不同的民族一起帶動起來,增進我們自己的民族友誼,同時也在講好我們大理的故事。”

來源:風花雪月號

編輯:陳絲華

值周:楊丹妮 張輝

主編:李勝

文明城市建設我知道

問:什麼是全國文明城市?

您小區周圍的菜市場、文化活動場所、健身場所、醫療衛生機構能否在15分鐘內走到?

近年來,大理市堅持規劃引領,以城市更新爲抓手,全力推進城市品質提升,加快實施老舊小區改造、老舊廠區改造、臨建違建拆除、自建房專項整治、口袋公園、綠美大理建設等系列工程,不斷優化城市空間規劃佈局,以15分鐘步行範圍爲空間尺度,配備較爲完善的養老、醫療、教育、商業、交通、文體等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居民在“家門口”步行5-15分鐘,就能到達菜市場、便利店、理髮店、洗衣店、照相文印店、商場超市、運動健身場地、文化活動場所、醫療衛生機構、社區服務中心等場所,實現居民在“家周邊”就享受到購物、休閒、娛樂、社交、文化、康養、健身等方面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