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大師朱銘揚名國際 深耕臺灣
享譽國際的雕塑藝術大師朱銘。(本報資料照)
藝術即修行!這是著名雕塑藝術家朱銘的美學體悟,他以旺盛的精力、使徒般的熱情,將一生都獻給藝術。他更讓世界看見臺灣,香港、日本、新加坡、美國、英國、法國、加拿大、盧森堡等地的城市公共藝術作品,都有其蹤跡。這樣的朱銘卻於4月22日深夜溘然辭世,享壽85歲,藝文界皆感震驚與不捨。
朱銘本名朱川泰,15歲時師從雕刻師李金川學習雕刻及繪畫,30歲時他決心敲開藝術大門,拜雕塑家楊英風爲師,從工藝雕刻正式踏入藝術創作領域,也成爲他人生的轉捩點。
在楊英風門下8年,朱銘學習的是「丟」的美學,也反覆比較東、西方美學的不同。1976年在國立歷史博物館的首次個展,朱銘即以〈同心協力〉等充滿鄉土形象的作品一鳴驚人。
他也發展出知名的《太極系列》,並於1977年以此係列首次在國外展出,贏得高度評價。1980年代初期他又發展出《人間系列》,他曾言太極系列不隨「形」走而隨「意」至,而人間系列則生活化地呈現形象人物,也更接近隨興而自由的現代雕刻理念。
朱銘個展1984年即擴及東南亞,1991年更進軍歐洲藝壇,在英國倫敦展出《太極系列》,同年法國登克爾克現代美術館展出《人間系列》;1995年他在日本箱根的雕刻之森舉辦大展,而後更於1997年成爲華人世界首位在法國梵登廣場展覽的雕塑家。法國的藝術循環出版社出版的當代重要藝術家畫冊全集中,朱銘是第一位列名其中的華人雕塑家。
朱銘曾說,自己的作品能打進國際,正因爲吸收了古今、東西的藝術養分,一件雕塑品的背後實則包含了油畫、詩句、散文等,並非僅是「雕塑」。他認爲一切的藝術創作乃至生活中的美感,都不應遺落了自己的文化,否則就只是模仿國外的腳步。
此外,1987年開始,他逐步落實「種活藝術種子」的夢想,傾注一生積蓄和12年時間創建朱銘美術館,將根留臺灣。1999年開幕的朱銘美術館,堪稱是朱銘畢生最大的一件「作品」。他曾表示「錢本是社會的,迴歸社會叫圓滿」,認爲自身的成就來自臺灣社會,因此以美術館回饋臺灣,並將美術館及超過2500件個人作品及收藏捐給朱銘文教基金會。享有國際知名度與光環,朱銘成名後仍在臺致力於實踐「種活藝術的種子」理念,爲臺灣的藝術教育紮根。
2003年,朱銘獲輔仁大學頒授該校首位名譽藝術博士,朱銘當時的感言是:「只要肯努力,醜小鴨也會變天鵝。」他陸續又獲「93年行政院文化獎」、第十屆「總統文化獎—文化耕耘獎」等肯定。
朱銘曾強調藝術是修來的,稱修行不是宗教道場裡的高妙玄理,而是平常生活中的體悟與實踐,是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視藝術爲修行,是他的美學體悟,更是其人生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