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尖公立國際部,卷不過國際學校了…

近幾年,國際教育已經在全國各個城市發展開來,深圳、廣州的學校紛紛崛起,南京、武漢、蘇州也不甘示弱。在這其中,走國際教育路線想要爬藤,首選絕對是公立國際部,畢竟在這裡讀書,除了AP十幾門考試,還要學普考課程完成會考,刷託福和SAT的標化成績,以及做活動、競賽、科研背景提升…

文|mikizhou

From Miki粥

微信號:mikizhou520

之前,美國發布了年度《門戶開放報告》,在中國家長羣裡引起一陣小波瀾。

數據顯示,在經歷了兩年低谷後,2022/2023學年美國留學生總數再次破百萬,達到1,057,188人,同比增加11.5%。

回升的趨勢,標誌着美國仍然是全球留學生追逐的目的地,這讓中國爹媽對留美信心突然爆棚。

注:OPT爲海外留學生畢業後的專業實習工作許可,持有F1學生簽證。

但有意思的是,相比國際生涌入美國上學的瘋狂,美國本土學生的數量卻在劇烈下滑,2023年在校人數比22年少了130多萬,在國際生源暴增的情況下,居然跌到了近十年的最低點。

知道這意味着什麼嗎?一是美國中產沒錢了,二是美國大學缺錢了。

這兩點對有計劃留美的中國家長來說都非常利好:

美國小孩不上大學了,會空出更多的學位;美國大學沒錢了就會變臉,藤校扯下高冷的面具,對中國Dad和Mom敞開大門,歡迎有錢的你…

刷到大藤的機會,終於來了!

中國爹媽搓搓小手,準備開始新一輪的卷王爭霸。

關注我公號的朋友都知道,走國際教育路線想要爬藤,首選絕對是公立國際部。

相比國際化學校每年零星爆出的幾個offer,以北師大實驗、北京四中、人大附ICC、十一學校,以及一零一爲代表的公立國際部,每年大藤和G5一出手,走得就是批發不是零售…

據統計數據,23年北師大實驗一家就橫掃了大藤,拿下4個哈佛、1個耶魯、2個賓大、5個杜克、5個布朗、2個康奈爾和3個芝大;

以及N個大U:4個斯坦福、7個霍普金斯,7個卡內基梅隆,US news排名TOP20的offer共拿下了79枚,還不包括英國方向的7個牛津、2個劍橋和11個帝國理工等…

再看看其他幾家,5所學校加起來的數字,能佔掉23年藤校的半壁江山。

爲什麼北京公立國際部能這麼牛?原因有幾個:

首先,生源很牛。

公立國際部的招生需要經過中考,錄取的學生統統是分數掐尖——

2022年北京中考總分660,五大公立國際部最低錄取645分,而北師大實驗國際部最低劃線是648,這還是西城娃才配有的機會,海淀娃想要跨區進爬藤王,分數直接飆到654。

一分甩開半個操場,這話在公立國際部裡不是玩笑。而且,只有中考成績出類拔萃還不足夠,標化成績也不能拖後腿。

第一梯隊國際部的託福要求95分起,但入學你真的只有95分就只能墊底。在這些學校裡,託福110分+的新生早已站滿一地。

其次,課程量加碼。

以爬藤王北師大實驗國際部舉例,他們獨創了一套適合中國學生爬藤用的中外混合課程體系,其中學術部分包括:國家學歷課程、中外融合課程、大學通識課程、研學項目課程。

其中國家學歷就是普高課程,上公立必修,而且高一和高考本部學的一模一樣,考試難度國際部的學霸看了都想落淚;融合課程和大學通識課程,就是ACT,理科AP,SAT2…

總之,什麼東西好就學什麼,什麼能出成績學什麼,真正拼出了一箇中外課程大薈萃,還有特色課莎士比亞選讀和美國文學寫作等…

前兩年有小孩覺得國際學校的課程稀鬆,跑去挑戰公立國際部,玩學術加壓,從此走上了一條痛不欲生的升學路——

除了AP十幾門考試,要學普考課程完成會考,刷託福和SAT的標化成績;還要做活動、競賽、科研背景提升…

在精密地策略下實現多線程併發:每天早晨6點起牀,熬到晚上12點還在寫作業,卷生卷死卷掉自己半條命。

之前有人吐槽,說國際部裡沒有國際教育,它只是國際課程堆砌的升學加工廠;

有人立刻跳出來反駁,說這也沒什麼不對。爬藤本就是「不卷死別人,就被別人卷死」的一條路。想要在和印度巴基斯坦學霸的競爭中出類拔萃,拿到大U的入場券就只能努力加倍——

託福115+,AP捲上十幾門,年年都有這已經不算稀奇,如今衝刺名校的隊伍已進去下一層境界:文理雙卷。

今年北師大實驗的被哈佛錄取的一個小孩,初中時就出版詩集,寫出「萬仞山壁如一粒沙平放在心底」的句子,但他其實愛的是數學。線性代數自學成才,高中研究量子計算,課題名稱是《量子比特門對量子干擾和退相干糾錯》…

最後拿到哈佛文學+數學雙料offer,輕輕揮了揮衣袖就去了牛津數學系。

之前還有個走純文科路線的小孩,AP就選了微積分、SAT2數學和物理,他說在學霸雲集的氛圍裡打拼,高一上不了難度,未來的日子只會被虐慘…

有句話說的好:想在國際部擁有一席之地,需要的不是全力以赴,而是三頭六臂。

順便說一句,有些校國際部優秀學生過於集中,爲了避免申請時互相踩踏,甚至會限制學生選校。

比如十一錄取求穩,每年大小藤保證雨露均沾;而不限制選校的北師大實驗,則直接內部調控,也年年能完成大滿貫。

本以爲國際教育圈裡,公立國際部就捲到頭了,最近發現似乎不是這樣,真的卷王其實在美國。

有個朋友最近見識了一下BASIS的硅谷分校,說自己看得是目瞪口呆——

美國小孩八點半上課,這所小學每天7點20上課;每週還有三四門考試,其強度不亞於國內的公立高中;

不僅學習強度大,課程還主打一個超前學。

初中課程裡的數理化,難度已經碾壓美國的公立高中,七年級上代數1,代數2和微積分,八年級必選AP(至少6門)且計入GPA;高中畢業平均要修完13門AP,最彪悍的甚至考出了20多門。而申請美本的平均數,是一個學生考4-5門。

這樣的雞血確實顛覆認知。

之前深圳BASIS在國內就卷出了名。密不透風的學術課程、公立的教育方式被國際教育圈詬病:六年級的課表裡就沒有體育和藝術課,全都改上物化生;課間只有5分鐘,上廁所要跑步去;午休時間50分鐘,一半吃飯一半答疑。

一個國際化學校把衡水的作風貫徹始終、發揚光大,搞得比公立國際部還卷…

但就是這樣一所學校,一年收20多萬的學費,用高考的模式搞教育,引得全國家長蜂擁而至,報名人數上千淘汰率60%。因爲畢業生80%能進入全美排名前50的大學,40%能達到牛劍的錄取標準。

無論國內還是國外,雞血的教育對追求學校排名的爹媽來說,還這就是剛需。

而且爲了追求升學結果,如果學校不夠卷,爹媽就會自己卷。

這兩年我身邊那些有錢的朋友,一邊交着30來萬的學費讀最頂尖的國際化學校,一邊猛烈砸錢給小孩全方位加餐:

小學就各種打基礎,選最小衆的項目,文理競賽雙向提升。把課時費捲到了2000塊一小時起,搞得同爲國際學校家長的朋友都跟不起…

何必呢?讀的是國際學校,有必要像海淀家長一樣拼嗎?

真沒必要但沒辦法,教育的內卷本就是前排的人站起來,後排的人持續跟進。

對升學最直白的訴求,讓連國際化學校也難逃轉型的劫數,原來招生都是大談理念,現在如果不講講升學結果,根本抓不住家長的心。

有人爲爬藤選擇狂卷,就有人對此嗤之以鼻。

這兩年國際教育發生了很多變化:

以前家長喜歡從國際往公立轉,覺得公立扎實;這兩年一羣爹媽帶娃從公立/國際部轉回國際校,或選擇直接出國讀美高英高。

其中原因有幾個:

第一,經濟下行,對投資回報率敏感的家長,漸漸退出了國際教育的隊伍。

現在肯砸幾百萬送娃讀書的爹媽,想的不是能出人頭地而是怎麼逃離內卷,讓小孩活得有鬆弛感。

這一類家長追求的是純粹的國際教育,而不是名校畢業回來找份工作,所以希望小孩在寬鬆的國際學校裡學習,找到興趣發現自我。

他們的教育要求不低,但目標佛系。就像李湘送王詩齡去英國讀書,讓她學中英日三門外語做世界公民,目的只有一個,只是想讓她能找到一個喜歡的地方生活…

第二,很多家長意識到,爬藤實在太難了。

除小孩天賦異稟是個苗子,家長還得能十年如一日地堅持不懈花樣支持:從競賽到科研、顧問申請,策略文書一步都不能出錯;最後卷生卷死,標化樣樣接近滿分,臨門一腳還得拼「學業線」,真是差點兒運氣都不行。

但結果呢?藤校畢業然後躺平養生的一大把,白白辜負了爹媽半生努力。

何必呢?還不如直接讀國際學校,進TOP50的學校,內卷減半不費爹媽,出路也未必就有多差。

第三,國際化學校的錄取,越來越向頂尖國際部靠攏。

之前歐美大U和G5發榜,都是國際部的天下,如今局勢開始有了微妙的變化,國際化學校的offer也開始對海外名校進行批量收割。

以2023年鼎石錄取結果來看,美國前50的學校已完成近60%的覆蓋,其中包含普林斯頓、布朗、耶魯、達茅、杜克等一衆大藤校;英國G5也已經全部集齊,23年5人拿到牛劍offer…

雖然這個結果和頂尖國際部還有差距(原因可能是學生規模和選拔體系不同),但也能看出,國際化學校上升的步伐已勢不可擋。

至於,當下想走國際教育路線的家庭該怎麼選擇?

一部分家庭極致追求名校,一羣人追求教育自由化。我覺得這兩個選擇沒有對錯,只看適合不適合。

如果家裡不差錢也不缺牛娃,自然可以去搏一把——

公立系統裡成長起來的自律型學霸,可以去公立國際部卷一把,通過技術性升學策略、嚴密的競賽備考規劃,實現名校錄取的目標;

從小接受國際教育,腦洞大且對世界滿滿好奇心的牛娃,可以在國際化學校裡充分發展,不斷試錯找出自己的興趣點,拿出專業熱情一樣能得到大U和G5的青睞。

如果家裡不差錢但養的是個普娃,家長就要保持一個良好心態——

以TOP30爲目標去努力,可以接受TOP100的結果。

小孩耐雞就可以送進公立國際部去卷,沒準濃郁的學術氛圍可以讓他升學來一記暴擊。還有,公立國際部過去一代代畢業生積累的聲譽,爲學弟學妹們申請鋪平了道路;

不耐雞就送國際化的學校,讓教育充滿鬆弛感。1:6甚至1:3的中外教師資配比,讓小孩得到充分的學業關注,成長充滿人文關懷。

今年國際學校的朋友跟我吐槽,說很多家長把娃從公立轉到他們學校,因爲看上了操場和體育課,在這羣爹媽看來,學得一般就算了,身體必須要搞好。

如果沒錢還養了個學霸,建議你公立一路到底。留學沒大家想得那麼甜,很多人傾家蕩產後才醒悟,這條路比高考985還卷還難;

如果沒錢又養了個普娃,那就讓娃學好英語吧!

厚積薄髮型的小孩,以後能自己掙錢出國讀書;學業平凡的娃,哪怕未來學門手藝,能說一口流利的英文,那也可以平趟歐美澳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