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畫設計,AI還難有顛覆性影響

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報道 記者 丁雅梔】傳統動畫製作中,動畫設計師們是創造奇蹟的魔術師。他們從草圖開始,一步步構建起角色的輪廓,再通過配色和定稿,賦予角色以生命。然而,隨着AI技術的介入,動畫設計師的工作將迎來一些變化。

2月初,美國人工智能(AI)研究公司OpenAI發佈Sora在文生視頻方面取得突破,當時動畫、影視行業對此反應最爲激烈。前不久,一位名爲“AI瘋人院”的博主在網上發佈了一部時長近4分鐘的《西遊記·猴王問世》AI概念動畫。該博主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他最大程度地利用AI技術創作這部短片,從生成的2000多張圖中挑選出70多張,再利用智能圖生視頻軟件進行動畫創作,音效配音等都使用了AI。最終,他用6天多時間做出將近4分鐘的2D動畫短片,如果純靠人工製作則需要1年多時間。

效率之高讓人不禁感嘆,AI會不會取代設計師?傳統動畫製作在AI的影響下究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動畫設計師們的工作又有哪些改變?

從狹義角度看,動畫設計師通常指動畫的前期設計,它只是整個動畫大的工作流當中的一部分。今年30歲的孫聞碩從事與動畫、IP設計相關的工作已有兩年時間。他向《環球時報》記者介紹說,動畫製作會涉及概念構思、分鏡、確定角色形象、三視圖、建模等工作,並由不同的設計師負責。“AI的出現,讓整個製作過程變得相對高效。”孫聞碩以動畫建模爲例說,過去可能需要一週的時間來完成一個模型,而AI可以在短短1個小時內完成,且精度和細節都完成得不錯。

然而,AI並非萬能。在設計過程中,合理性和可行性的考量仍然需要人類設計師的參與。導演、建模師、草圖師等之間的溝通和協作,仍然是動畫製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因此,孫聞碩認爲,儘管AI在提升效率和節省成本方面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但目前來看,AI技術在動畫設計中的應用仍以輔助爲主。

中國傳媒大學動畫專業教師劉書亮對此也有同樣的看法,他認爲,AI技術對於傳統動畫流程來說能夠提升效率,但還不足以形成顛覆性的影響。“以動畫的角色設計和場景設計來說,現在最常見的就是用AI去做頭腦風暴,設計師給AI一個指令,它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生成一個設計,儘管不一定完全滿足需求,但是卻足夠快。這是行業裡目前最普及但也是最粗糙的一種使用方法,然後設計師可以從AI生成的幾十版設計中進行選擇,在此基礎上去加工。”他說。

近兩年,使用“轉描”動畫技術創作並出圈的作品不少,比如《剪刀石頭布》《致親愛的自己》,其中《剪刀石頭布》作爲標杆性作品引發很多人去學習。“轉描”可以理解爲在實拍素材基礎之上,讓AI進行風格的遷移,形成一個更接近於動畫的效果。據劉書亮介紹,“轉描”技術在整個動畫行業裡由來已久,但和傳統動畫製作流程其實是兩回事,這類作品嚴格地說不算是純動畫作品,因此也就不能說AI從根本上撼動了傳統動畫製作。

“但是像剛開始發展的文生3D或者圖生3D技術,已經可以用在動畫製作流程中,未來對設計師或者建模師來說,可能有一定的替代性。”劉書亮用“乙方”和“甲方”的關係來比喻AI和設計師的角色,“設計師作爲甲方給AI指令,這個乙方能夠迅速回應,可以說幹活的效率高,但是不確定性也高。”

在人才培養上,中國的動畫專業也在作出積極改變。據劉書亮介紹,目前各個高校跟動畫相關的專業,也在非常積極推動教學和課程改革。他以自己舉例說,“我給本科生上三門課,給研究生上兩門課,目前都加了AI相關的知識學習。上學期的動畫概論課,我已經添加了AI專題,下學期的動畫批評課,還會增加Al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