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臺灣味鐵路便當將熄燈 劉俊茂淚憶往事

疫情期間,回不了臺灣的臺僑、去不了臺灣的日本人喜愛來這裡品嚐家鄉味、臺灣味,尤其是吃類似臺鐵便當、內有「一骨入魂」炸帶骨排骨的鐵路便當。(示意圖/shutterstock)

「很多人聽到「劉的店」要關了,都趕來吃,每天排骨都不夠炸。」餐館「劉的店」老闆劉俊茂內心五味雜陳。受訪時言及50年前抵日那年適逢臺日斷交,他淚流滿面。

位於東京JR錦系町車站南口附近的「劉的店」最近可看到午餐或晚餐時間大排長龍。僅有20幾個位子的餐館,平時就有很多喜愛臺灣的日本人和思念家鄉味的臺僑前來光顧。

這2年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期間,回不了臺灣的臺僑、去不了臺灣的日本人喜愛來這裡品嚐家鄉味、臺灣味,尤其是吃類似臺鐵便當、內有「一骨入魂」炸帶骨排骨的鐵路便當。店內還有許多臺灣小吃,包括爌肉飯、魯肉飯、肉圓、嘉義雞肉飯等。

現年73歲的劉俊茂說,想先休息一陣再考慮走更長遠的路。「劉的店」將於1月31日吹熄燈號的消息一出,立刻吸引舊雨新知涌入。

劉俊茂1972年到日本工作,1987年左右在東京的西武池袋線東長崎經營自己的第一家餐館,1993年來到錦系町開梅園餐館、2003年開「劉的店」,2015年梅園餐館停業,僅留「劉的店」。

劉俊茂說,「劉的店」開業前,剛好日本的京王百貨店舉辦全國有名驛弁(鐵路便當)大賽,欣葉餐廳與臺鐵合作,在日本推出臺鐵便當熱賣,他研究了臺鐵便當的菜色並考慮到日本人喜愛的口味等,開發了這餐館的招牌菜色鐵路便當。

劉俊茂1948年出生於嘉義,小學畢業後在臺南工廠打工,16歲到臺北工作,在餐廳當學徒,當兵退伍後在一家觀光飯店擔任櫃檯人員,認識一名到臺灣觀光的日本長野縣溫泉飯店社長。

這名社長協助劉俊茂在1972年一圓赴日美夢,但抵日沒幾天得知日本與中華民國斷交、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的消息,對他而言,簡直晴天霹靂。

他受訪時說:「來日本剛好是臺日斷交那年,我9月20日抵達日本,9月29日臺日斷交。」一頭白髮的他突然用力撫着胸流淚說:「我真的很傷心。不知是否能在日本持續住下去,今後該怎麼辦,煩惱很多事。」

他說:「現在日本人聽到是臺灣,都對臺灣很有好感。我到日本的鄉下去,很多人聽到臺灣都很高興。」他認爲,前總統李登輝把臺灣帶往民主化的道路後,臺灣舉行總統民選,加上臺灣人民團結,讓日本人漸漸認識臺灣,知道臺灣人有情有義,不論是地震或發生災難,臺日都相互扶持。

他擦乾眼淚,接着說:「就如同駐日代表謝長廷所言,臺日是『善的循環』,如果你對人家好,人家也會對你好。」

去年12月19日日本執政黨自由民主黨政調會長高市早苗受邀在「日本李登輝之友會」發表演說,劉俊茂前往聆聽,當聽到高市說「臺灣人不是朋友,而是親戚」一語,他深受感動。此外,對於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力挺臺灣一事,劉俊茂曾當面致謝,安倍對他說:「今後會持續挺臺灣。」

「劉的店」內掛着多幅照片,有劉俊茂與總統蔡英文的合照、與安倍的合照、臺北101大樓、安倍的故鄉山口縣錦帶橋與櫻花同框的夜景、富士山與奔馳的新幹線同框、內蒙古萬馬奔騰景色等照片。

劉俊茂說,這餐館關了之後想先休息一陣,思考是否能再走更遠的路。比方說,再舉辦照相展,或者就如友人建議的,可以當別人餐館的口味指導顧問。

他已決定將炸排骨的作法傳給同樣是來自臺灣、在名古屋開餐館的女士簡秀芬。他曾去簡秀芬經營的餐館「驛之屋」,簡秀芬也到過「劉的店」學習。

被喻爲「廚藝攝影藝術家」 的劉俊茂16歲到臺北工作賺錢,當時薪水很少,但他努力存錢買一臺相機,出門時就帶着相機拍照。2017年在東京首度開辦照片展,2019年首度返臺舉辦「故鄉/異鄉—劉俊茂《臺日情懷》攝影展」。

他說,印象比較深刻的照片是他拍攝高雄美麗島站與東京車站(丸之內)天花板造型的照片做對比,前者是20幾年的新站,後者是歷史逾100年的車站。他對驛站的主題特別有感觸,認爲臺灣有很多車站是日治時代留下的建築,臺日關係很密切。

「劉的店」供餐到1月30日,31日營業最後一天舉行拍賣店內餐具、炊具、照片等的義賣活動,義賣所得將捐給日本產經新聞厚生文化事業團營運的明美基金,幫助罹患心臟病的孩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