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方ESG對談 企業蛻變新典範
企業倫理與ESG國際論壇請來劍橋大學信義講座教授Christopher Marquis(右)與逢甲大學人言講座教授許士軍(左)從東西方觀點談ESG經商之道。(信義房屋提供)
因應近年來ESG的永續價值觀成爲全球商業新典範,政大商學院信義書院昨日舉辦「企業倫理與ESG國際論壇」,特地邀請到英國劍橋大學賈吉商學院信義講座教授Christopher Marquis(孟睿思)來臺,以「商業進化:以組織驅動永續」爲題演講,並與逢甲大學人言講座教授許士軍就東西方觀點解讀經商之道。
劍橋大學信義講座教授爲信義企業集團在全球ESG尚未萌芽時,便支持「劍橋大學信義講座教授」進行永續研究,孟睿思爲今年新上任的劍橋大學信義講座教授。
昨日會中,許士軍表示,中國古代商人爲四民之末,但許多朝代仍出現陶朱公、子貢等愛國商人,在漢武帝時代還重用桑弘羊等商人爲官。如今商人社會地位的高低非關行業,而在德行義利之辨。
許士軍指出,隨着社會不斷變遷,商業世界的典範已經從「追求最大獲利」改變爲「透過ESG作爲讓世界更好」,其中,尤其以G(治理)最爲重要。過去企業只需要爲股東賺錢,但現在必須關心各種不同的利害關係人羣權益,同時藉由創新與倫理道德來協調各利害關係人間的衝突。把G做好,就能決定E跟S該做什麼、如何做。也因此,傳統管理方式已不敷使用,現在企業須融合ESG、治理與當責等要素,加上各種創新發展來創造利潤,並逐漸成爲商業世界的新典範。
孟睿思則對此抱持懷疑表示,ESG及永續雖已成爲全球主流,但企業端究竟如何看待這種趨勢?孟睿思以貝萊德(BlackRock)創辦人勞倫斯.芬克,去年一封致企業CEO的信爲例,如果企業認爲擁抱ESG、追求永續是爲了更好的績效表現,這種心態顯然不會成爲商業世界的新典範,依舊還是股東至上、追求利潤的舊思維。
不過,孟睿思也強調,從組織管理的角度,ESG對於企業的最大意義是,追求一個更好的組織、更永續的組織文化、吸引最好的人才長期留在組織,「最理想的境界是不需要人資部門」;如每個人都可以心存ESG,透過消費者的力量,結合非營利組織、政府、法規等不同部門,就能讓更多企業自發性實踐ESG、進行社會創新,甚至往社會企業(B Corporation)的方向前進。他同時樂觀表示,典範的轉移明顯是大勢所趨,不論現在的作法能否達到這目標,但透過所有人共同努力,一定有機會讓世界更好,並解決氣候變遷的重大危機。
這場東西方ESG經商之道的對談,引發臺下企業代表、教授等熱烈迴響,提問踊躍,如一位科技大廠員工便請教孟睿思,臺灣在推動ESG相關資訊、法規等纔剛起步,面臨國際競爭要如何因應?
孟睿思說,過去許多公司推動國際化發展確實會有這些問題,建議可以在當地對焦學習,學習其他國家當地作法,在臺灣推動。
「企業倫理與ESG國際論壇」昨日下午還安排四場標竿企業領導者分享推動ESG經驗,其中KPMG安侯永續發展顧問公司董事總經理黃正忠分享去年KPMG「全球CEO前瞻大調查」結果,72%的受訪者相信消費者對ESG議題關注會持續提升,臺灣當然無法置身事外。
與會的法國電力再生能源集團(EDF)永續發展處永續長Alessandro Frangi表示,臺灣自然條件優越,是他們未來的重點發展領域,已在彰化負責建造一個離岸風場(環洋),預計明年會再投標一個案場,期建立臺灣成爲再生能源的標竿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