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5校建築設計工作營 在臺東關山發展創作思維

臺科大在臺東關山辦理「東亞都市及建築設計國際工作營」,韓國成均館大學李教授帶領學生紀錄關山小鎮市容。(臺科大提供/林志成臺北傳真)

因疫情停辦2年的「東亞都市及建築設計國際工作營」,今年8月初由臺科大復辦,營隊成員分別來自臺灣、日本、韓國、中國大陸、泰國等5所學校,東道主臺科大設定臺東關山鎮爲設計場域,讓國際學生跳脫框架,發展多元建築創作思維。

「東亞都市及建築設計國際工作營」17年來分別由臺科大、日本神奈川大學、韓國成均館大學、中國大陸哈爾濱工業大學、泰國吞武裡國王科技大學輪流擔任主辦單位。今年是疫情後首次復辦,強調國際視野與在地連結,創造關山鎮民社交場域的空間營造思維,讓建築設計因地制宜。

工作營主辦人臺科大建築系主任邱奕旭認爲「越在地,越國際」,營隊參考關山鎮發展需求,設定關山親水公園、米國學校、關山鎮老街爲三大設計場域,希望關山多元文化的衝擊,能激發跨國學生團隊提出創新的空間設計構思。

營隊期間雖遇到颱風攪局,仍澆不熄營隊團隊熱情,臺科大建築系教授邱韻祥表示,關山雖小但文化多元,透過行前教育與實地踏查,許多同學對於關山已經有親切感。這次國際工作營與臺科大USR計劃跨域合作開創歷史,將50人的國際設計營隊移師關山,也說明關山本身的潛力。

日本神奈川大學教授山家指出,日本小鎮與臺灣面臨相同的問題,如何活化舊有空間,提供年輕人可發揮的舞臺,是日臺建築工作者共同的課題。

韓國成均館大學李教授爲韓國外交人員子弟,兒時曾在臺灣居住數年,這是第一次來到關山,他認爲臺灣原住民早年面對艱困逆境的勇氣,是韓國文化所敬重的英雄故事,場域記憶值得強調。

臺科大學生李宜璋與洪莘媛長期駐地關山,主動以半個在地人的身分,協助國際同學瞭解場域。洪莘媛指出,他從這次的交流中反思建築與場域之間的關係與難以割捨的情感,令他開始思考如何延續關山歷史脈絡,並強化在地特色,使關山成爲產業活化的基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