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7的巔峰神劇,今天看更戳心
最近,一則新聞讓人悲痛不已。
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李晟醫生,遭一男子持刀傷害。
因傷勢過重,經搶救無效,當晚離世。
消息一出,全網爲之心痛。
同爲暴力傷醫事件受害者的陶勇醫生,也發文哀悼。
「我痛恨再次看到這樣的消息登上熱搜。」
對於一切形式的暴力,魚叔也都無法認同。
至今,兇手爲何傷醫還未有定論。
而這次的事件,又讓人們熱議起醫患糾紛問題。
回想起來,近年來暴力傷醫、辱醫事件頻出。
醫患關係由生命和希望聯結,本該充滿信任和理解。
究竟爲何會滑至如此殘忍、極端的境地?
又爲何屢屢引發悲劇?
今天,魚叔想借一部經典老劇聊一聊——
《白色巨塔》
白い巨塔
此劇被稱爲「亞洲第一神劇」。
豆瓣近15萬人打出9.7分。
評論區,更可見人們交口稱讚:
「日劇史上難以翻越的一座巨塔。」
「如果要選十大日劇很困難,排名也很困難。但是《白色巨塔》排第一是沒有什麼問題的。」
「亞洲第一名不虛傳」
它影響了無數的職場劇、醫療劇。
後來還被多次翻拍,但至今無出其右。
劇中重頭戲,也是一場鬧得沸沸揚揚的醫患糾紛。
因爲此事,男主財前醫生 (唐澤壽明 飾) 的職業生涯、個人生命都日暮窮途。
他原本醫術高超,救人無數。
面對再怎麼複雜、高風險的手術,總能表現出精湛的技藝、極強的自信心和決斷力。
在國際醫學界都享有極高聲望,比自己的老師名氣都大。
但沒想到,他在原本最擅長的食管癌手術上栽了跟頭。
患者術後身體每況愈下,沒過幾天就離世。
解剖後更是發現,病症和醫生之前說的不同。
患者家屬認定,是財前醫生害死了他。
他們將財前告上法庭,經歷幾次庭審。
最終,財前敗訴。
聽到結果的那一刻,他當場昏厥。
宣判的那一刻,意味着他今後無法在醫院立足。
更殘酷的是,在這個節骨眼上,財前醫生又被查出患了癌症,已是晚期,估計捱不過3個月。
多年付出歸零,大好前程盡毀,醫界同人都替他惋惜不已。
不過,自始至終,財前本人都不認爲自己有錯。
的確,診斷沒有問題,手術也做得很成功。
患者是因爲術後出現併發症身亡的,這本身就是可能存在的風險。
初審法庭上,也有其他權威醫生作證,認爲他絕非誤診。
因爲,患者的病因有很大的隱蔽性,是死後解剖才診斷出來的,按結果追究醫生的責任太苛刻了。
更何況,早在手術前,病症已經到了無法療救的地步。
那麼即使提前預知,選擇其他手術方案,一年後也還是會去世。
所以,在一審中,法院判定病患家屬敗訴,財前醫生並無過失。
那問題出在患者家屬身上嗎?
是他們無理取鬧,將自己的痛苦錯誤地轉嫁到醫生身上嗎?
倒也不然。
我們回到當時的診療現場。
一開始,患者家屬被粗暴地告知:
「如果要活命,就只能做手術。」
只得匆忙簽了手術同意書。
但沒想到,術後不僅沒有痊癒,反而病情更爲危急。
卻又被告知,只是感染了炎症,服用抗生素沒能好轉。
再次選擇相信醫生後,卻等來了家人的死亡。
而且整個過程中,財前醫生只在手術時出現,後面再沒露過面。
帶走家人遺體那天,醫院系主任都特意出門相送,變相勸他們不要解剖。
有經驗的司機告訴他們:「一般出現醫療事故纔會有這種情況。」
我們代入患者家屬,不難理解他們的心情。
因爲過於信賴醫生接受了手術,換來的是家人不明不白喪命,到最後也沒有得到一個說法,自然會懷疑是醫生玩忽職守。
劇中這一醫患矛盾,究竟問題出在哪呢?
某種程度上,財前確實存在判斷失誤。
不是說他誤診病情,而是他沒有考慮到更多可能性。
他只看出了食道癌,認爲應該第一時間切除腫瘤。
卻沒有發現癌症已經擴散到了肺部,只將肺部陰影當作普通炎症處理,還駁斥了年輕醫生提出的建議 。
如果他能聽從晚輩的建議做更多檢查,就不需要做手術,而是通過保守治療,讓患者儘可能地延長一些時日。
但,作爲外科權威的財前並非真的不懂,或是一時大意。
只是,他在手術安排上夾雜了自己的私心。
他因爲和前教授交惡,急着將手術時間定在他退休當日,只爲了不參與他的告別會。
爲此放棄對患者的進一步檢查,才留下了後患。
而且,他對自己的判斷力和手術能力又過於自信。
面對絕症,他更傾向於放手一搏,在手術中與死神正面交戰,而非保守苟活。
他覺得自己已經在手術過程中盡了全力,問心無愧。
這樣看,財前 絕不是玩忽職守的庸醫,但也確實大有問題。
更大問題還在於,醫患雙方信息不對等。
患者家屬對醫療過程的專業性和複雜性缺乏瞭解。
一開始就沒有心理準備,纔對這樣的結果無法接受。
委屈和不甘很容易化爲怨恨。
這在法律上如何定性呢?
一審中,原告律師試圖指出財前的醫療過失,自然就敗訴了。
再次上訴後,律師改變了策略,轉而質疑財前醫生的責任心問題。
指出財前醫生術前未能充分說明病情,擅自替病人做出選擇,強迫病人接受他的治療方案。
在關乎性命的手術中,沒有好好溝通,未盡到醫生的責任。
又牽帶出醫院權力集中的弊病。
其他年輕醫生即使發現財前判斷失誤,卻因爲沒有話語權,不敢糾正。
這些都與患者的死亡有直接關係。
最終,法院同意原告的說法,認定財前醫生在治療中存在過失,患者家屬勝訴。
這部劇很好地拍出了醫患矛盾的複雜性,讓我們意識到,很多問題絕非表面上那麼簡單。
比如說,醫患溝通不足。
絕不僅僅是醫生個人太冷漠,對患者家屬不負責任。
也該考慮到時間、精力分配的問題,專業壁壘的客觀限制。
而更深層的原因,是醫學院的培育方式、醫院的獎懲機制都更注重高超的技術和手術成功率,疏忽人文關懷,輕視對同理心、溝通能力的訓練。
財前將全部精力投入在提升手術技能上,一有空就閉眼模擬手術動作。
他堅信皓首窮經鑽研醫學,不是爲了安撫病人,而是爲了挽救生命。
而劇中,與其完全相反的裡見醫生,卻因爲對患者投入太多情感,願意耐心向患者講解病情,反而經常被教授、同事嘲諷。
一次,他指出對無法治癒的病人也應該給予關懷,不能治不好就粗暴地趕出院。
卻被反駁,還有無數患者排隊等牀位呢。
而患者家屬的劍走偏鋒,也可能因爲現實中缺乏合理的溝通、申訴渠道。
劇中,患者家屬積極詢問,卻一直被告知醫生太忙。
掏空家底選擇訴訟,沒有律師敢和大醫院對抗。
即使很多醫護知道真相,也不敢賭上前程做證人。
最早就發現問題卻選擇將錯就錯的年輕醫生,事後還被要求撒謊,直到最終被迫背上黑鍋,才忍不住喊出真相。
財前醫生的徹底隕落,還是因爲他將權力的野心凌駕於病患的安危之上。
劇中花費大量篇幅呈現財前醫生如何攀得教授這一職業高峰,他所付出的精力和財力,也讓我們看到——
醫生執着於名利,未必完全是個人的墮落,也離不開醫療系統中權力集中的沉痾。
成爲教授前,財前醫生雖然被譽爲天才名醫,卻不敢糾正系主任的誤診信息,還要偷偷摸摸安排手術。
確實像他說的,有了權力後,反而纔有機會救更多人。
這也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財前成爲教授後也走上了獨斷專行的道路,讓他的下屬不敢貿然反抗,纔會在診療中因爲私心鬧出人命。
這部劇以手術刀般鋒利和精密的敘事,讓我們看到醫療行業是一個涉及醫學、倫理、隱私、權力鬥爭等諸多問題的複雜行業。
就像劇中反覆說的——
「醫生是人,不是神。」
也因此,不斷懷疑、困惑、煩惱纔是常態。
醫學行業亦在犯錯中,不斷進步。
更重要的是,每次出現問題後能引以爲戒,及時反思,一切纔有向好的希望。
財前的敗訴,於他個人而言是功虧一簣。
但對日本的醫療訴訟體制和醫學發展來說,卻是一次成長。
由此看來,這部在光明和晦暗之間摸索人性、叩問現實的劇,更顯彌足珍貴。
可惜的是,劇中揭示的種種複雜具體的問題,在現實中卻常常被忽視。
醫鬧事件、醫患糾紛不斷,輿論卻總集中在「罵醫生」和「罵患者」兩個極端。
比如之前北大副教授因醫療事故,造成右眼失明。
背後涉及到醫療腐敗、知名醫生與企業的利益勾結、醫療訴訟案的困難。
但輿論中,人們最常說的是,「現在醫生都是這樣……」
當然,無論產生怎樣的糾紛,都絕不應該訴諸於暴力。
暴力殺戮,完全是一種漠視生命的殘酷行爲,是社會的悲哀,是文明的倒退。
不僅解決不了任何問題,而且 會進一步破壞醫患之間的信任關係,甚至讓本就緊缺的醫療資源雪上加霜。
前有受傷的陶勇醫生,後有這次遇害的李晟醫生 ,都讓人感到悲痛、憤慨。
解決醫患糾紛,是必要的。
而保障醫生的生命安全,同樣不可輕視。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