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怪小時不良習慣!她37歲才初嘗前牙咬面線滋味

臺北醫學大學口腔學院院長鄭信忠表示,多數人的咬合不正都是後天造成,小時候的不良習慣就是其一。(林周義攝)

小時候的不良習慣,當心促成咬合不正!阿芳化名)小時候有舌吞嚥的習慣,長出恆牙後形成「開口笑」,說話漏風,且無法前牙食物。37歲完成矯正後,第一次吃麪線時就流淚,她欣喜地告訴醫師,自己是第一次嚐到這種滋味

咬合不正是困擾許多國人問題,在一個班級裡,約有1成學生爲此戴牙套。臺北醫學大學口腔學院院長鄭信忠表示,多數人的咬合不正都是後天造成,小時候的不良習慣就是其一。

許多孩子心理上的焦慮,會出現吸大拇指、舌吞嚥、咬指甲、咬棉被等習慣。鄭信忠表示,孩子在換牙期間,若不良習慣沒被改善,可能會因肌肉骨骼的推擠,產生嚴重暴牙、開口笑等咬合不正的問題。

以阿芳爲例,小時候吞口水時,總將舌頭往外推擠,在恆牙形成後導致「開口笑」,牙齒合起來時,中間總有一處開口。從沒試過用前牙咬東西的她,在帶了2年的牙套後,終於在37歲那年初嘗前牙咬面線的滋味,開心得落淚。這樣的心情改變也超乎了牙醫的想像。

鄭信忠提醒家長,應養成孩子7歲起定期進行齒齶矯正檢查與篩檢的習慣,確認還牙情形、上下齶骨發育情形、有無不良口腔習慣等,以利孩子咬合問題的及早發現、及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