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陸權威涉臺人士發話 駁斥31項惠臺措施「細則說」

▲由張志軍(右)研擬劉結一(左)執行的31惠臺措施,正全面吸引臺商臺胞赴陸就學、就業,爲臺灣帶來新一波人才流失衝擊。(圖/中共中央臺辦)

記者蔡浩祥北京報導

今年2月下旬,大陸國臺辦祭出31項惠臺措施,落實臺商、臺胞在大陸比照「國民待遇」,蔡政府高度關注有關措施執行情況,組織專案小組全面追蹤,陸委會更以「實施細則」衡量落實程度,不排除在520前反擊陸方口惠而實不至。北京權威涉臺人士指出,31項惠臺措施是一個平臺細部地方政府去發揮,根本不需要「實施細則」去設限,「不把話說死,纔有延續空間」。

北京權威涉臺人士向《ETtoday東森新聞雲》表示,31項惠臺措施是落實中共總書記在去年中共十九大政治報告中,逐步爲臺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待遇的宣示,寫入政治報告自是具有相當權威性,「不可能玩假的」。

評/打壓31項惠臺措施如皮球 越壓反彈越大

面對陸委會持續以「實施細則」衡量31項惠臺措施、批陸方「口惠而實不至」,北京權威涉臺人士指出,31項惠臺措施是一個平臺,不設「實施細則」主要是保持延伸性,爲今後更多的便利措施擴張,預作準備。

▲今年初,大陸國臺辦宣佈31項惠臺措施,展現「操之在我」的對臺戰略思維。(圖/記者蔡浩祥攝)

按31項惠臺措施的開放程度,北京權威涉臺人士分析,目前開放職業中,除部分國企、央企、意識形態、核心產業等涉及國安的部分還在努力,大致可滿足現階段需求,「不是不開放,而是現階段還不適合」。

有關31項惠臺措施執行,特別是地方省市的落實,北京權威涉臺人士表示,中央出臺31項惠臺措施,讓地方政府按自身發展特色去發揮,逐步構成適合臺商、臺胞發展環境,以兩岸交流最密切的城市之一的廈門市來說,惠臺措施擴充到60多項。

▲大陸今年初公佈31項惠臺措施,吸引不少臺胞赴陸「找機會」。(圖/中國臺灣網)

不過,談及這波對臺開放潮,北京權威涉臺人士坦言,部分傳統臺商確實有些憂心,畢竟31項惠臺措施的出臺,意味着迴歸與陸企同等待遇,這方面大陸已多次強調,會積極輔導臺商轉型升級

31項惠臺措施 臺商、陸企直球對決

北京權威涉臺人士舉例,像是許多臺商要參與「中國製造2025」、「一帶一路」,爭取政府採購項目,大陸已提供臺商在金融方面,如小額支付、徵信服務銀行聯貸等,比照國民待遇,臺商也得維持一定競爭力,積極參與產業投資轉型,一同共享大陸發展機遇

北京權威涉臺人士強調,不少來大陸發展的臺胞都有反應,在大陸的競爭很激烈;31項惠臺措施是給予臺胞合適的發展機會,不是來大陸發展就能得到保證,重要還是得靠自己努力不懈,打拼出屬於自己的未來。